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9-11页 |
三、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师生冲突的社会因素及成因 | 第13-21页 |
一、师生冲突的社会因素 | 第13-14页 |
(一) 教育观念的碰撞 | 第13页 |
(二) 现代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 | 第13页 |
(三) 师生关系正在逐步淡化 | 第13-14页 |
(四) 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14页 |
(五) 教师不能因材施教 | 第14页 |
二、师生冲突的成因 | 第14-19页 |
(一) 学生违纪教师处理不当导致的师生冲突 | 第17页 |
(二) 教师不能公正地处理问题导致的师生冲突 | 第17-18页 |
(三) 教师处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过于严厉导致的师生冲突 | 第18页 |
(四) 学生的衣着打扮引发的师生冲突 | 第18-19页 |
(五) 教师的不当语言伤害学生自尊心导致的师生冲突 | 第19页 |
(六) 教师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导致的师生冲突 | 第19页 |
三、师生对师生冲突的认识和理解 | 第19-21页 |
(一) 从学生的角度看老师 | 第20页 |
(二) 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 | 第20页 |
(三) 教师体罚还有市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师生冲突的阶段 | 第21-23页 |
一、冲突的第一阶段 | 第21-22页 |
(一) 学生低头,沉默不语,跟老师进行无声的对抗 | 第21页 |
(二) 学生主动与老师保持距离,对老师敬而远之 | 第21页 |
(三) 学生对老师怒目相向,甚至反唇相讥 | 第21-22页 |
二、冲突的第二阶段 | 第22-23页 |
(一) 学生的对抗性行为 | 第22页 |
(二) 教师的对抗性行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化解师生冲突 | 第23-30页 |
一、社会因素 | 第23-24页 |
二、家庭教育 | 第24-26页 |
三、学校教育 | 第26-27页 |
四、教师因素 | 第27-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