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正视野下的个性化教育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导言 | 第9-26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二)基本概念的理解 | 第11-24页 |
1.公正 | 第11-15页 |
2.教育公正 | 第15-17页 |
3.教育公正观 | 第17-18页 |
4.个性化教育 | 第18-24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4-26页 |
1.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二、教育公正与个性化教育的合理性 | 第26-34页 |
(一)教育公正的特点与实现形式 | 第26-29页 |
1.教育公正的基本特点 | 第26-28页 |
2.教育机会均等中的教育公正 | 第28-29页 |
(二)理解个性化教育 | 第29-32页 |
1.个性的客观存在——理解个性化教育的条件 | 第29-30页 |
2.个性与社会性统一——理解个性化教育的前提 | 第30-31页 |
3.多元文化社会——理解个性化教育的现实基础 | 第31-32页 |
(三)从教育公正视角研究个性化教育的必然 | 第32-34页 |
1.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 第32页 |
2.研究对象的一致性 | 第32-33页 |
3.现实标准的一致性 | 第33-34页 |
三、教育公正与个性化教育的基本要求 | 第34-46页 |
(一)教育公正视野下的个性化教育基本要求 | 第34-43页 |
1.以"公正理论"为基础 | 第35-39页 |
2.以"尊重差异"为条件 | 第39-43页 |
(二)个性化教育的实现促进教育公正的发展 | 第43-46页 |
1.个性化教育与"公共理性"品质的培养 | 第43-44页 |
2."公共理性"品质的培养与教育公正的实现 | 第44-46页 |
四、教育公正与个性化教育的缺失 | 第46-63页 |
(一)教育目的观 | 第47-48页 |
(二)教育模式 | 第48-50页 |
(三)知识、文化与课程 | 第50-52页 |
1.知识与课程 | 第50-51页 |
2.文化与课程 | 第51-52页 |
(四)教师 | 第52-58页 |
1.教师期望与机会均等 | 第52页 |
2.教育交往与机会均等 | 第52-56页 |
3.教师控制与学生行为 | 第56-58页 |
(五)教学环境 | 第58-63页 |
1.物理环境 | 第58-60页 |
2.心理环境 | 第60-63页 |
五、教育公正与个性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 第63-77页 |
(一)教育公正视野下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 第63-68页 |
1.教育公正基本要求的实现:关注学生个体生命 | 第63-65页 |
2.教育公正基本要求的实现:倡导学生个性发展 | 第65-68页 |
(二)教育公正视野下个性化教育的原则 | 第68-69页 |
1.适应性原则 | 第68页 |
2.自主性原则 | 第68-69页 |
3.积极差别原则 | 第69页 |
(三)个性化教育实施策略 | 第69-77页 |
1.教育个体享用功能社会化 | 第69-70页 |
2.尊重学生的教育权利 | 第70-71页 |
3.持差异性发展教育理念 | 第71-73页 |
4.实施个别化教学 | 第73-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