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第一章 导论 | 第1-28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17-22页 |
一、文化 | 第17-18页 |
二、法律文化 | 第18-19页 |
三、廉政 | 第19页 |
四、廉政文化 | 第19页 |
五、廉政法律文化 | 第19-20页 |
六、腐败 | 第20页 |
七、古代 | 第20页 |
八、价值 | 第20-21页 |
九、文化价值 | 第21页 |
十、体系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22-23页 |
一、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22页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22页 |
三、选题的现代价值 | 第22-23页 |
第三节 选题感想 | 第23-25页 |
一、尊重历史才能创造今天和未来 | 第23-24页 |
二、优秀的传统不能丢 | 第24页 |
三、廉政法律文化是传统法文化的绚丽奇葩 | 第24-25页 |
第四节 研究条件 | 第25-26页 |
一、选题具有科学性 | 第25页 |
二、导师的精心指导 | 第25页 |
三、一定的知识积累 | 第25-26页 |
四、较好的实践体验 | 第26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第六节 论文结构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基本内涵(上) | 第28-86页 |
第一节 清明吏治 思想为先 | 第28-46页 |
一、关于廉政的概念 | 第28-29页 |
二、财富均衡的思想 | 第29页 |
三、为官清廉的思想 | 第29-31页 |
四、中正和谐的思想 | 第31-32页 |
五、与民休息的思想 | 第32-33页 |
六、勤俭朴素的思想 | 第33-35页 |
七、重视法治的思想 | 第35-36页 |
八、人性本质的思想 | 第36-42页 |
九、选贤任能的思想 | 第42-44页 |
十、评价 | 第44-46页 |
第二节 立法定制 整肃贪赃 | 第46-58页 |
一、开启先河的先秦惩贪立法 | 第46-47页 |
二、初步发展的秦汉惩贪立法 | 第47-49页 |
三、细密的魏晋南北朝惩贪立法 | 第49-50页 |
四、趋于成熟的隋唐惩贪立法 | 第50-52页 |
五、严惩贪吏的宋元惩贪立法 | 第52-55页 |
六、全面系统的明清惩贪立法 | 第55-57页 |
七、评价 | 第57-58页 |
第三节 注重德治 引礼入法 | 第58-75页 |
一、德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 第58-63页 |
二、礼的历史沿革 | 第63-66页 |
三、礼的重要作用 | 第66-69页 |
四、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的演化 | 第69-72页 |
五、德、礼、刑三者的关系 | 第72-73页 |
六、评价 | 第73-75页 |
第四节 选官任吏 严把入口 | 第75-86页 |
一、夏商周时期的国子选士、贡士、乡举里选 | 第75-76页 |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荐举、游说自荐、以功授官 | 第76-77页 |
三、秦汉时期的察举制 | 第77-78页 |
四、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 第78-79页 |
五、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 第79-83页 |
六、历代其他选官制度 | 第83-85页 |
七、评价 | 第85-86页 |
第三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基本内涵(下) | 第86-131页 |
第一节 定期考绩 陟优黜劣 | 第86-98页 |
一、西周时期的六计、巡狩、述职 | 第86页 |
二、春秋战国的上计制度 | 第86-87页 |
三、秦时的五善、五失 | 第87-88页 |
四、两汉的纵横有序、层层考核 | 第88-89页 |
五、魏晋南北朝的五条课郡县法、三等黜陟法 | 第89页 |
六、唐朝的四善二十七最 | 第89-91页 |
七、宋朝的磨勘、历纸制度 | 第91-92页 |
八、明朝的考满与考察 | 第92-93页 |
九、清朝的京察与大计 | 第93页 |
十、历代的考绩方式 | 第93-94页 |
十一、考绩的作用 | 第94-96页 |
十二、评价 | 第96-98页 |
第二节 严法酷刑 扼制腐败 | 第98-106页 |
一、严法酷刑扼制腐败的主张 | 第98-99页 |
二、官吏一旦贪贿即构成犯罪 | 第99-100页 |
三、官吏贪赃量刑有别但重于常人 | 第100-101页 |
四、对贪赃之人施以严酷刑罚 | 第101-104页 |
五、对贪赃之人实行“禁锢” | 第104页 |
六、评价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实行官禄 以俸养廉 | 第106-116页 |
一、夏商周的世禄制 | 第106页 |
二、春秋战国以实物为主的官俸制 | 第106页 |
三、两汉的钱谷俸禄制 | 第106-107页 |
四、魏晋南北朝的多样俸禄制 | 第107-109页 |
五、隋唐的品级俸禄制 | 第109-110页 |
六、宋朝优厚的官俸制 | 第110-111页 |
七、明清时期的低俸制 | 第111页 |
八、古代俸禄制的特点 | 第111-112页 |
九、致仕及其待遇 | 第112-114页 |
十、评价 | 第114-116页 |
第四节 强化监察 纠举贪赃 | 第116-131页 |
一、先秦时期的御史制度 | 第116页 |
二、秦朝的御史大夫 | 第116-117页 |
三、两汉重视对地方的监察 | 第117-118页 |
四、魏晋南北朝多有变化的监察制度 | 第118-119页 |
五、隋唐健全细密的监察制度 | 第119-121页 |
六、宋朝监察权限的扩大 | 第121-122页 |
七、元朝“附会汉法”的监察制度 | 第122-123页 |
八、明朝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 第123-124页 |
九、清朝完备的监察制度 | 第124-125页 |
十、历代多样的监察方法 | 第125-128页 |
十一、监察权与司法权的关系 | 第128-129页 |
十二、评价 | 第129-131页 |
第四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形成原因 | 第131-176页 |
第一节 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 第131-139页 |
一、自然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 | 第131-132页 |
二、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廉政法律文化的独立性 | 第132-134页 |
三、自然经济造成古代社会腐败独有的特点 | 第134-137页 |
四、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廉政法律文化有明显的特点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政治背景——专制官僚 | 第139-143页 |
一、集权专制官僚是古代社会的政治特征 | 第139-140页 |
二、失去监督的皇权不利于廉政法制的实施 | 第140页 |
三、司法权失去独立必然导致腐败 | 第140-141页 |
四、依附皇帝的监察权易被滥用 | 第141-142页 |
五、走向两极的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 | 第142-143页 |
第三节 思想根源——伦理政治 | 第143-154页 |
一、国家的产生与家庭伦理 | 第143-144页 |
二、家国相通、孝忠互用的伦理观 | 第144-147页 |
三、家庭伦理关系向伦理政治的转化 | 第147-149页 |
四、儒家伦理政治的主要内容 | 第149-152页 |
五、伦理政治对廉政法律文化的影响 | 第152-154页 |
第四节 哲学依据——民为邦本 | 第154-163页 |
一、民本思想是古代先贤重要的治国理念 | 第154-157页 |
二、民心向背与政权兴亡的生动实践 | 第157-160页 |
三、民本思想深深渗透于古代廉政法律文化 | 第160-161页 |
四、民本思想在政治运行中的局限性 | 第161-163页 |
第五节 逻辑起点——修身正已 | 第163-171页 |
一、家国一体、以小见大的思维模式 | 第163页 |
二、为官“正人”必先“正已” | 第163-164页 |
三、修身正己的方法和途径 | 第164-169页 |
四、修身正已在廉政法律文化中的体现 | 第169-171页 |
第六节 价值取向——防控失权 | 第171-176页 |
一、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 第171-172页 |
二、腐败是政权衰亡的直接动因 | 第172页 |
三、严惩贪吏以防控失权 | 第172-174页 |
四、价值取向决定了惩治贪赃的限度 | 第174-176页 |
第五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 | 第176-221页 |
第一节 因时定制 不断完善 | 第176-185页 |
一、法随时转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总规律 | 第176-177页 |
二、古代思想家对因时立法的精辟论述 | 第177-180页 |
三、因情势变化而更法改制 | 第180-182页 |
四、在继承中发展和完善 | 第182-185页 |
第二节 法渊多样 内容散见 | 第185-195页 |
一、皇帝“口含天宪”且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 第185-186页 |
二、成文法是廉政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186-188页 |
三、判例法是廉政制度重要的渊源 | 第188-189页 |
四、具有独特作用的“礼制” | 第189-190页 |
五、律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 第190-192页 |
六、家法族规的民间法形式 | 第192-195页 |
第三节 律文简约 阐释细微 | 第195-200页 |
一、律文贵在简约明了 | 第195-197页 |
二、律文阐释准确细微 | 第197-200页 |
第四节 重修官德 贵在内省 | 第200-207页 |
一、四书五经为科举之必考内容 | 第200-202页 |
二、官箴的提醒、劝戒作用 | 第202-204页 |
三、通过家训强调修德 | 第204-205页 |
四、清正廉洁的清官文化 | 第205-207页 |
第五节 以官抵罪 权尊于法 | 第207-210页 |
一、贵族、官吏享有立法赋予的特权待遇 | 第207-209页 |
二、司法给予贵族官吏各种特权 | 第209-210页 |
第六节 法立政清 法废国亡 | 第210-221页 |
一、秦朝的兴亡 | 第210-211页 |
二、两汉的更迭 | 第211-213页 |
三、隋朝的起落 | 第213-214页 |
四、唐朝的盛衰 | 第214-215页 |
五、宋朝的浮沉 | 第215-217页 |
六、明朝的立废 | 第217-218页 |
七、清朝的成败 | 第218-221页 |
第六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上) | 第221-264页 |
第一节 立足国情 选择路径 | 第221-239页 |
一、政治制度 | 第221-225页 |
二、经济制度 | 第225-228页 |
三、自然环境 | 第228-229页 |
四、人口因素 | 第229-231页 |
五、文化传统 | 第231-232页 |
六、生活方式 | 第232-234页 |
七、法律意识 | 第234-236页 |
八、路径选择 | 第236-239页 |
第二节 综合施治 唯为方针 | 第239-246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廉政建设的历史回顾 | 第239-242页 |
二、综合施治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 第242-243页 |
三、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 第243-246页 |
第三节 公平利益 以俸养廉 | 第246-252页 |
一、建立以公平利益为核心的保廉机制的依据 | 第246-247页 |
二、经济利益是公平合理利益机制的核心 | 第247-252页 |
第四节 正已自律 修养官德 | 第252-264页 |
一、修养官德是拒腐防变的必然要求 | 第252-253页 |
二、为民务实清廉是修养官德的重点 | 第253-256页 |
三、学习实践锤炼是修养官德的主要途径 | 第256-259页 |
四、常心做人内省唯慎是修养官德的有效方法 | 第259-264页 |
第七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下) | 第264-306页 |
第一节 健全法制 规范权力 | 第264-278页 |
一、制定国家廉政基本法 | 第264-265页 |
二、规范公权运行法律制度 | 第265-269页 |
三、完善市场秩序法律制度 | 第269-270页 |
四、严格监督权力法律制度 | 第270-273页 |
五、健全廉政责任追究法律制度 | 第273-274页 |
六、建立反腐败国际合作制度 | 第274-276页 |
七、重视廉政法律制度的协调统一 | 第276-278页 |
第二节 公正用人 违责追究 | 第278-285页 |
一、选人用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78-279页 |
二、转变用人观念创新用人方法 | 第279-280页 |
三、细化、制定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具体制度 | 第280-283页 |
四、建立错误用人责任追究制度 | 第283-285页 |
第三节 有效监督 制约公权 | 第285-295页 |
一、把探索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作为努力方向 | 第285-287页 |
二、充分发挥纪委在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中的作用 | 第287-289页 |
三、改革完善纪检监察体制和工作机制 | 第289-290页 |
四、加强和改进司法监督 | 第290-291页 |
五、加强对重点对象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监督 | 第291-292页 |
六、重视新闻舆论在监督中的独特作用 | 第292-295页 |
第四节 贪赃妄为 严惩不贷 | 第295-301页 |
一、对贪赃者施以重典的依据 | 第295-297页 |
二、依纪依法严厉惩处贪赃者 | 第297-298页 |
三、让贪赃者在经济上倾家荡产 | 第298页 |
四、追究袒护包庇说情者 | 第298-299页 |
五、注重发挥腐败案件的治本作用 | 第299-301页 |
第五节 廉政文化 营造氛围 | 第301-306页 |
一、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 第301-303页 |
二、廉政文化的主要功能 | 第303-304页 |
三、廉政文化重在实践贵在创新 | 第304-305页 |
四、廉政文化与廉政法律制度的关系 | 第305-306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306-308页 |
第一节 研究结果 | 第306-307页 |
第二节 创新之处 | 第307页 |
第三节 主要不足 | 第307-308页 |
参考文献 | 第308-317页 |
后记 | 第3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