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9页 |
一、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的内涵 | 第15页 |
二、以清代为中心考察科举法律文化的原因 | 第15-16页 |
三、研究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的意义 | 第16-17页 |
四、清代科举法律文化已有研究成果评估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清代的开科取士 | 第19-24页 |
第一节 科举的源流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清代的开科取士 | 第21-22页 |
一、关外时期的考选人才 | 第21-22页 |
二、入关以后的开科取士 | 第22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清代的科举立法 | 第24-48页 |
第一节 《钦定科场条例》 | 第24-30页 |
第二节 《兵部题准武场条例》 | 第30-35页 |
第三节 《钦定礼部则例》 | 第35-38页 |
第四节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 第38-43页 |
一、《礼部·贡举》 | 第39-41页 |
二、《礼部·学校》 | 第41-43页 |
第五节 《钦定学政全书》 | 第43-47页 |
第六节 其他 | 第47-48页 |
一、《清实录》 | 第47页 |
二、《清史稿》 | 第47页 |
三、《大清律例》 | 第47-48页 |
第三章 清代科举法律的主要内容 | 第48-91页 |
第一节 文科 | 第48-77页 |
一、考期 | 第48-49页 |
二、考场官员 | 第49-51页 |
三、场规 | 第51-62页 |
四、乡、会试回避 | 第62-69页 |
五、磨勘与复勘 | 第69-73页 |
六、复试 | 第73-75页 |
七、其他 | 第75-77页 |
第二节 武科 | 第77-79页 |
一、武科的考官 | 第77页 |
二、武科的内、外场 | 第77-78页 |
三、武科的磨勘、复试 | 第78页 |
四、其他 | 第78-79页 |
第三节 宗科和旗科 | 第79-84页 |
一、宗科 | 第79-83页 |
二、旗科 | 第83-84页 |
第四节 翻译科 | 第84-88页 |
一、童试 | 第85-86页 |
二、乡、会试 | 第86-88页 |
第五节 制科 | 第88-90页 |
一、博学鸿词科 | 第88-89页 |
二、经济特科 | 第89-90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四章 从科场案看清代的“法治” | 第91-97页 |
第一节 清代严惩科场案 | 第91-93页 |
第二节 清代科场案的定罪原则 | 第93-97页 |
一、援法断罪 | 第93-94页 |
二、类推裁断 | 第94-97页 |
第五章 清初科举中的试“判” | 第97-104页 |
第一节 清初科举中的试“判”及其特点 | 第97-102页 |
一、清初科举中的试“判” | 第97-98页 |
二、清初“判”题的特点 | 第98-102页 |
第二节 清代科举不试“判”对清代司法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的器物和仪式法律文化研究 | 第104-109页 |
第一节 清代科举器物法律文化:以贡院为例 | 第104-107页 |
第二节 清代科举仪式法律文化:以传胪大典等为例 | 第107-108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08-109页 |
一、公务员考试应设立专门的考场 | 第108页 |
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应增加仪式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的特点 | 第109-157页 |
第一节 专制特性 | 第109-129页 |
一、皇帝是清代科举的最高立法者,皇帝的诏令是清代科举重要的法律渊源 | 第109-112页 |
二、皇帝控制清代科举法律的实施 | 第112-119页 |
三、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的儒家化 | 第119-128页 |
四、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二节 人本色彩 | 第129-134页 |
一、保障安全 | 第129-130页 |
二、关注健康 | 第130页 |
三、实行搜落卷制 | 第130-131页 |
四、实行副榜制 | 第131-132页 |
五、物质保障 | 第132-133页 |
六、其他 | 第133-134页 |
第三节 和谐追求 | 第134-148页 |
一、清代科考资格空前广泛 | 第134-137页 |
二、区域和谐 | 第137-142页 |
三、民族和谐 | 第142-143页 |
四、兼顾官民、贫富 | 第143-145页 |
五、权力制约和权利监督 | 第145-148页 |
第四节 效率追求 | 第148-150页 |
一、限定字数 | 第149页 |
二、严格时限 | 第149-150页 |
第五节 制裁措施多样化 | 第150-157页 |
一、制裁的种类 | 第150-152页 |
二、处罚的原则 | 第152-157页 |
第八章 清代科举法律文化在近代的变迁 | 第157-184页 |
第一节 近代之前对科举非实用性的批评 | 第157-160页 |
第二节 从人才强国的切实愿望出发,近代批判科举的思潮 | 第160-165页 |
一、实用主义在近代的兴起 | 第160-161页 |
二、国内有识之士对科举的批判 | 第161-162页 |
三、来华传教士对科举的批判 | 第162-165页 |
第三节 近代基于国情的各种渐进式科举改革方案 | 第165-173页 |
一、来华传教士的科举改革方案 | 第165-166页 |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科举改革方案 | 第166-167页 |
三、洋务派的科举改革方案 | 第167-170页 |
四、早期改良派的科举改革方案 | 第170-171页 |
五、维新派的科举改革方案 | 第171-173页 |
第四节 从救亡图强的实际需要出发,晚清改革和废除科举的实践 | 第173-177页 |
一、算学馆的设立开启了晚清科举的改革进程 | 第173-174页 |
二、废除八股文和武科 | 第174-176页 |
三、科举遽遭废止 | 第176-177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77-184页 |
一、清代科举的改革和废除是复杂的权力斗争 | 第177-178页 |
二、清代科举的改革和废除是历史的必然 | 第178-183页 |
三、公务员考试内容应该注重实用 | 第183-184页 |
第九章 结语 | 第184-190页 |
一、公平择优是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的核心精神 | 第184-187页 |
二、清代的科举立法是历代科举法律的总结性成果,反映了清代特有的文化特点 | 第187-190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90-201页 |
致谢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