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言 | 第7-9页 |
一、整合营销传播 | 第9-12页 |
(一) 何谓整合营销传播 | 第9-10页 |
(二) 整合营销传播的内涵特点 | 第10-12页 |
二、《非诚勿扰》的产品定位 | 第12-18页 |
(一) 《非诚勿扰》的SWOT分析 | 第12-13页 |
(二) 顺应江苏卫视的"情感世界,幸福中国"频道定位 | 第13页 |
(三) 节目定位:相亲还是秀 | 第13-18页 |
1. 从节目的发展定位:水到渠成的真人秀 | 第13-15页 |
2. 精准定位:什么样的秀 | 第15-18页 |
三、《非诚勿扰》的目标受众 | 第18-23页 |
(一) 基于《非诚勿扰》传播环境的分析 | 第18-20页 |
(二) 目标受众 | 第20-23页 |
四、《非诚勿扰》的产品设计 | 第23-39页 |
(一) 《非诚勿扰》的主人公 | 第23-26页 |
1. 24位"大众评审":女嘉宾 | 第23-24页 |
2. 轮转打擂的男嘉宾 | 第24-26页 |
(二) 节目的掌控者:孟非 | 第26-29页 |
(三) 以专家的名义:乐嘉和黄菡 | 第29-31页 |
1. 尖刻敏锐的乐嘉 | 第29-30页 |
2. 温和中立的黄菡 | 第30-31页 |
(四) 《非诚勿扰》的节目规则 | 第31-35页 |
1. 游戏规则的介绍 | 第31-32页 |
2. 节目环节的设置 | 第32-34页 |
3. 悬念的制造 | 第34-35页 |
(五) 小结:几何图解"宾主关系" | 第35-39页 |
1. 三角与圆的"主" | 第35-37页 |
2. 扇形与点线的"宾" | 第37-39页 |
五、《非诚勿扰》的品牌形象建构 | 第39-43页 |
(一) 理念识别系统的包装 | 第39页 |
(二) 行为识别系统的包装 | 第39-40页 |
(三) 视觉识别系统的包装 | 第40-41页 |
(四) 声音识别系统的包装 | 第41-43页 |
1. 主题音乐 | 第41页 |
2. 节目视频配乐 | 第41-42页 |
3. 现场音乐 | 第42-43页 |
六、《非诚勿扰》的营销方式 | 第43-47页 |
(一) 话题营销 | 第43-45页 |
(二) 各种媒介的整合使用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