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0页 |
一、大学生班级群体建设的意义、理论借鉴及现实依据 | 第10-24页 |
(一)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性质及建设的意义 | 第10-16页 |
1.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性质 | 第10-12页 |
2. 大学生班级群体建设的意义 | 第12-16页 |
(二) 大学生班级群体建设的理论借鉴 | 第16-19页 |
1. 心理学关于人类群体的研究 | 第16-17页 |
2. 社会学关于班级社会群体的研究 | 第17-18页 |
3. 教育学关于班级教育管理的研究 | 第18-19页 |
(三) 大学生班级群体建设的现实依据 | 第19-24页 |
1.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发展规律 | 第19-20页 |
2. 当前大学生班级群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调查的分析 | 第20-23页 |
3.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3-24页 |
二、大学生班级群体的结构及要素 | 第24-39页 |
(一)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结构 | 第24-29页 |
1. 大学生班级群体结构的概念及组成 | 第24-26页 |
2.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正式结构 | 第26-27页 |
3.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非正式结构 | 第27-28页 |
4. 两种结构的矛盾与依存 | 第28-29页 |
(二)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要素构成 | 第29-36页 |
1.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主体 | 第29-31页 |
2.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目标 | 第31-34页 |
3.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规范 | 第34-36页 |
(三)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心理特征 | 第36-39页 |
1.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凝聚力 | 第36-37页 |
2.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压力 | 第37-39页 |
3. 学生班级群体的效力 | 第39页 |
三、大学生班级群体建设的对策 | 第39-54页 |
(一)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环境建设 | 第40-45页 |
1.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宏观环境建设 | 第40-43页 |
2.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微观环境建设 | 第43-45页 |
(二)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动力建设 | 第45-54页 |
1.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目标建设 | 第45-47页 |
2.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规范建设 | 第47-49页 |
3.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班风建设 | 第49-50页 |
4.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内聚力建设 | 第50-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