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来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与反思
引言 | 第1-11页 |
(一) 阶段一:重视教育实验研究 | 第11-19页 |
1.教育实验研究“复兴”的背景 | 第11页 |
2.教育实验研究兴盛的概况 | 第11-17页 |
(1) 官方教育行政的推动 | 第11-12页 |
(2) 民间教育组织的推动 | 第12-13页 |
(3) 教育实验研究内容和规模 | 第13-15页 |
(4) 教育实验的规范问题讨论 | 第15-17页 |
3.教育实验研究的作用与局限 | 第17-19页 |
(1) 探索教育规律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 第17-18页 |
(1) 内在和外在地提升了教育研究的品质 | 第18页 |
(2) 科学化研究运动的历史局限 | 第18-19页 |
(二) 阶段二:强调教育行动研究 | 第19-27页 |
1.行动研究方法引入的背景 | 第19-20页 |
2.行动研究方法的引入 | 第20-25页 |
(1) 作为教育实验之补充的教育行动研究 | 第21-23页 |
(2) “大一小学合作”的教育行动研究 | 第23-24页 |
(3) 作为质性研究的教育行动研究 | 第24-25页 |
3.教育行动研究的作用与局限 | 第25-27页 |
(1) 换一种方式回归教育研究的品质 | 第25-26页 |
(2) 参与者意义和价值的缺失 | 第26-27页 |
(三) 阶段三:推崇质性教育研究 | 第27-34页 |
1.质性教育研究兴起的背景 | 第27-28页 |
2.质性教育研究的发展 | 第28-33页 |
(1) 质性教育研究 | 第28页 |
(2) 教育人类学 | 第28-29页 |
(3) “新”教育社会学 | 第29页 |
(4) 叙事研究 | 第29-30页 |
(5) 质性教育研究的整合形态 | 第30-33页 |
3.质性教育研究的作用与局限 | 第33-34页 |
(1) 对意义和多样价值的肯定 | 第33页 |
(2) 意义琐碎和标准缺位的代价 | 第33-34页 |
(四) 教育研究方法演进之反思 | 第34-40页 |
1.方法背后的方法论 | 第34-38页 |
(1) 教育实验研究和科学(实证)主义 | 第34-35页 |
(2) 质性教育研究和人文(解释)主义 | 第35-37页 |
(3) 教育行动研究与方法论上相互尊重的理想 | 第37-38页 |
2.专业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系 | 第38-40页 |
(1) 专业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关系的变化 | 第38-39页 |
(2) 专业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相互尊重的理想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