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9-20页 |
1 欺负行为的界定 | 第10页 |
2 欺负行为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 第10页 |
3 欺负行为的评定 | 第10-11页 |
4 儿童欺负产生原因的几种理论假设 | 第11-12页 |
5 欺负行为研究的历史沿革 | 第12-18页 |
6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研究过程 | 第20-52页 |
研究一 工读学校学生欺负行为基本特点研究 | 第20-27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被试 | 第20页 |
·研究工具 | 第20页 |
·研究程序 | 第20-21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1-26页 |
·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 | 第21-23页 |
·欺负行为的方式 | 第23-24页 |
·欺负行为发生的地点 | 第24页 |
·欺负行为的应对行为 | 第24页 |
·欺负行为的角色划分特点 | 第24-25页 |
·对欺负行为的态度 | 第25-26页 |
4 讨论 | 第26-27页 |
·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 | 第26页 |
·欺负行为的方式 | 第26-27页 |
·欺负行为发生的地点 | 第27页 |
·欺负行为的应对行为 | 第27页 |
·欺负行为的角色划分特点 | 第27页 |
·对欺负行为的态度 | 第27页 |
研究二 工读学校学生欺负行为群体互动特点及归因、移情、道德判断特点研究 | 第27-37页 |
1 工读学校学生欺负行为群体互动特点研究 | 第27-30页 |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结果示例与分析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30页 |
2 工读学校学生对欺负行为的归因、移情、道德判断特点研究 | 第30-37页 |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讨论 | 第37页 |
研究三 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7-5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被试 | 第37-38页 |
·研究工具 | 第38-39页 |
·研究程序 | 第39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欺负行为与人格特点 | 第39-41页 |
·欺负行为与人际冲突解决策略 | 第41-42页 |
·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 | 第42-43页 |
·欺负行为与同伴关系 | 第43页 |
·欺负行为与社会支持 | 第43-45页 |
·欺负行为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52页 |
·欺负行为与人格特点 | 第47-48页 |
·欺负行为与人际冲突解决策略 | 第48-49页 |
·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 | 第49页 |
·欺负行为与同伴关系 | 第49-50页 |
·欺负行为与社会支持 | 第50页 |
·欺负行为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第50-52页 |
第三部分 总结与建议 | 第52-54页 |
1 总结 | 第52页 |
2 建议 | 第52-53页 |
3 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