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管理学论文--管理组织学论文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导论第8-12页
   ·本文的研究背景第8-9页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9-10页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第10-12页
     ·论文选题第10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0-12页
第二章 绩效评价概述第12-30页
   ·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展望第12-15页
     ·绩效评价研究的历程第12-14页
     ·各种绩效类型之间的关系第14-15页
   ·国内外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的研究综述第15-20页
     ·对公共组织绩效管理涵义的探讨第15-16页
     ·对提高公共组织绩效途径的探讨第16-18页
     ·简要总结和分析第18-19页
     ·当代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第19-20页
     ·我国公共组织绩效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第20页
   ·公共组织绩效评价概念的界定第20-22页
   ·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第22-30页
     ·财务评价相关理论第22-23页
     ·价值评价相关理论第23-24页
     ·平衡评价相关理论第24-30页
第三章 公共组织绩效评价比较研究第30-47页
   ·公共组织绩效评价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和发展第30-37页
     ·西方各国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实践的共性第31-34页
     ·西方各国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实践的差异第34-35页
     ·国内的发展状况:我国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实践第35-37页
   ·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37-40页
     ·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的特点第37-38页
     ·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的多重困境第38-40页
   ·国外公共组织几种成熟绩效评价模式的比较第40-47页
     ·不同阶段之间的绩效评价模式比较第40-43页
     ·几种平衡模式的比较第43-44页
     ·选择平衡计分卡作为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的策略第44-47页
第四章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研究第47-72页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研究综述第47-56页
     ·平衡计分卡的起源及其在企业中运用的意义第47-49页
     ·BSC在公共组织中的实践及其意义第49-52页
     ·BSC在我国公共组织的发展及展望第52-54页
     ·BSC在公共组织绩效评价中的改进第54-55页
     ·将BSC引入政府绩效评价的意义第55-56页
   ·平衡计分卡在公共组织绩效评价中的优化第56-62页
     ·平衡计分卡在公共组织绩效评价中的运用第56-57页
     ·BSC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第57-58页
     ·对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的再认识第58-59页
     ·平衡计分卡在公共组织绩效评价中的优化第59-62页
     ·BSC在政府绩效评价中优化的意义第62页
   ·平衡计分卡在公共组织绩效评价中的数量化第62-65页
   ·平衡计分卡在公共组织绩效评价中的模糊化第65-68页
     ·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内容第65-66页
     ·模糊运算基础第66页
     ·FBSC评价原理与步骤第66-68页
     ·BSC在政府绩效评价中模糊化的意义第68页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加权海明距离模糊评价法第68-72页
     ·海明距离第69-70页
     ·加权海明距离第70-71页
     ·基于BSC的加权海明距离引入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的意义第71-72页
第五章 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第72-87页
   ·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共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第72-81页
     ·战略目标具体化第72-74页
     ·分析关键成功因素并确定行动计划第74-78页
     ·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第78-81页
   ·W公共组织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第81-85页
     ·W组织的工作机制和组织保障设计第82页
     ·对W组织进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模糊评价第82-84页
     ·对W公共组织中B、C两部门基于加权海明距离的评价第84-85页
   ·公共组织平衡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第85-87页
第六章 本文内容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本文主要内容第87页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92-93页
 论文情况:第92页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2-93页
致 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探黄斑康对实验性血脂异常小鼠色素上皮—玻璃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影响
下一篇:初探黄斑康对实验性血脂异常小鼠巩膜顺应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