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道的城际铁路的吸引范围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13-15页 |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21页 |
·交通线的吸引特性 | 第15-16页 |
·吸引范围的界定与分析 | 第16-20页 |
·大道定理 | 第20-21页 |
第2章 服务范围内运输通道分析方法研究 | 第21-30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理论 | 第21-23页 |
·运输通道 | 第21-22页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 | 第22-23页 |
·通道内城际铁路的功能定位 | 第23-25页 |
·城际铁路概述 | 第23页 |
·城际铁路的分类 | 第23页 |
·城际铁路的功能定位分析 | 第23-24页 |
·城际铁路的服务范围 | 第24-25页 |
·服务范围内的运输通道分析法 | 第25-27页 |
·通道分析方法思想 | 第25-26页 |
·城际铁路交通走廊 | 第26-27页 |
·城际铁路客流合理吸引范围的确定 | 第27-30页 |
·客流合理区的确定 | 第27-28页 |
·城际铁路吸引范围的分类 | 第28-30页 |
第3章 城际铁路的一级吸引范围 | 第30-46页 |
·城际铁路枢纽吸引效应场与线路聚集扩散形态分析 | 第30-35页 |
·运输通道对社会经济活动聚集扩散的空间定位 | 第30-31页 |
·枢纽的吸引效应场 | 第31-33页 |
·城际铁路线路的聚集扩散形态 | 第33-35页 |
·一级吸引范围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城际铁路旅客出行过程分析 | 第35-36页 |
·市内交通、换乘点的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区位条件和可达性的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客流合理吸引范围模型 | 第38-45页 |
·客流合理步行区 | 第38-39页 |
·客流合理交通区 | 第39页 |
·枢纽吸引范围模型 | 第39-44页 |
·一级吸引范围的修正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城际铁路的二级吸引范围 | 第46-57页 |
·二级吸引范围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3页 |
·交通工具的技术经济特性 | 第46-48页 |
·出行者自身特性及出行特性 | 第48页 |
·出行效用分析 | 第48-53页 |
·二级吸引区域范围确定 | 第53-56页 |
·初步吸引区域范围 | 第53-55页 |
·吸引区域范围确定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实例应用研究 | 第57-73页 |
·成渝运输通道内概况 | 第57-60页 |
·成渝城市群 | 第57页 |
·成渝通道交通供给现状 | 第57-60页 |
·成遂渝城际铁路解析 | 第60-62页 |
·成遂渝城际铁路概述 | 第60页 |
·客流构成情况分析 | 第60-61页 |
·成渝城际和其他交通方式的分工 | 第61-62页 |
·成遂渝城际铁路吸引范围 | 第62-72页 |
·交通走廊分析 | 第62页 |
·成遂渝城际铁路吸引范围的确定 | 第62-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