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制冷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 | 第9-10页 |
·结霜机理的研究 | 第10-11页 |
·结霜对热泵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11-12页 |
·除霜方式及除霜控制的研究 | 第12页 |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空气源热泵空调器系统数学模型 | 第14-35页 |
·压缩机的数学模型 | 第14-17页 |
·涡旋压缩机性能拟合 | 第15-17页 |
·压缩机出口温度的计算 | 第17页 |
·压缩机质量流量及输入功率的修正 | 第17页 |
·冷凝器数学模型 | 第17-25页 |
·管内制冷剂换热数学模型 | 第18-24页 |
·管外侧空气换热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蒸发器数学模型 | 第25-30页 |
·管内制冷剂换热数学模型 | 第26-28页 |
·管外侧空气换热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毛细管数学模型 | 第30-35页 |
·毛细管的控制方程 | 第30-31页 |
·毛细管管内制冷剂的压降公式 | 第31-34页 |
·壅塞流 | 第34页 |
·系统耦合关系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结霜工况下热泵空调器系统模型的数值计算 | 第35-46页 |
·换热器数学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35-39页 |
·冷凝器两相区的计算方法 | 第35-38页 |
·冷凝器单相区的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毛细管的计算方法 | 第39-41页 |
·毛细管模型的离散 | 第39-40页 |
·毛细管模型的算法设计 | 第40-41页 |
·结霜工况下系统动态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41-46页 |
第四章 空气源热泵结霜工况下动态性能实验研究 | 第46-55页 |
·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 | 第46-51页 |
·焓差法空调器性能实验室 | 第46-47页 |
·热泵样机 | 第47页 |
·测量系统 | 第47-51页 |
·实验工况 | 第51-53页 |
·实验数据的处理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72页 |
·结霜工况热泵空调器的动态特性与数值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55-56页 |
·室外环境参数对蒸发器表面结霜性能的影响 | 第56-64页 |
·进风温度对结霜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相对湿度对结霜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进口风速对结霜量的影响 | 第58-60页 |
·进风温度对结霜厚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湿度对结霜厚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进口风速对结霜厚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空气源热泵除霜特性 | 第64-66页 |
·室外环境参数对热泵除霜性能的影响 | 第66-69页 |
·室外环境参数对热泵除霜耗功和除霜时间的影响 | 第66-68页 |
·室外环境参数对除霜时热泵蒸发压力和冷凝压力的影响 | 第68页 |
·室外环境参数对除霜时热泵吸热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室外环境参数对热泵性能的影响 | 第69-72页 |
·进风温度对总制热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相对湿度对总制热量的影响 | 第70页 |
·进风温度对总能效比的影响 | 第70页 |
·相对湿度对总能效比的影响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页 |
·今后的工作方向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79-80页 |
附录一 系统各主要部件结构参数 | 第80-8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2页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