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研究的背景及目标意义 | 第1-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1 国外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研究 | 第7页 |
1.2.2 国内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历程 | 第7-8页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意义 | 第8-9页 |
1.3.1 研究的目标 | 第8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8页 |
1.3.3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1.4.1 访谈研究法 | 第9页 |
1.4.2 文献分析法 | 第9页 |
1.4.3 比较研究法 | 第9-10页 |
第2章 新形势下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 | 第10-20页 |
2.1 素质教育内涵探讨 | 第10-12页 |
2.1.1 素质的含义与特征 | 第10页 |
2.1.2 素质与知识的巨别 | 第10页 |
2.1.3 素质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 第10-12页 |
2.1.4 素质教育的内容 | 第12页 |
2.1.5 素质教育的实质 | 第12页 |
2.2 直面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 第12-14页 |
2.2.1 揭开打着“素质教育”幌子进行应试教育的面纱 | 第12-13页 |
2.2.2 谨防素质教育过了头 | 第13-14页 |
2.2.3 克服实施素质教育的其他片面认识 | 第14页 |
2.3 应试教育利弊分析 | 第14-20页 |
2.3.1 应试教育的含义 | 第15页 |
2.3.2 应试教育的积极意义 | 第15-16页 |
2.3.3 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病 | 第16-17页 |
2.3.4 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与现实因素 | 第17-20页 |
第3章 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 第20-27页 |
3.1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 第20-21页 |
3.1.1 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 第20-21页 |
3.1.2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 第21页 |
3.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1-22页 |
3.3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学素质教育发展 | 第22-27页 |
3.3.1 现代教育技术将知识教育转向智能教育 | 第22-23页 |
3.3.2 现代教育技术将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 第23页 |
3.3.3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满足人才多向培养需要 | 第23-24页 |
3.3.4 现代教育技术为人才持续发展提供便利 | 第24-25页 |
3.3.5 现代教育技术更加注重中学生个别性教育 | 第25页 |
3.3.6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将使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成为现实 | 第25-27页 |
第4章 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学素质教育发展 | 第27-37页 |
4.1 信息时代中学教师如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 第27-30页 |
4.1.1 中学教师应及时“洗脑、换脑” | 第27-28页 |
4.1.2 给学生大胆想象的空间 | 第28-29页 |
4.1.3 积极为学生牵线搭桥 | 第29-30页 |
4.2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模式 | 第30-35页 |
4.2.1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4.2.2 合作学习模式 | 第32-33页 |
4.2.3 探究学习模式 | 第33-34页 |
4.2.4 自主学习模式 | 第34-35页 |
4.3 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育作用 | 第35-37页 |
第5章 需要注意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5.1 正确对待人和工具的关系 | 第37-38页 |
5.2 需要注意由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倾向 | 第38-39页 |
5.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薄弱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 | 第39-41页 |
第6章 研究的结论 | 第41-43页 |
6.1 结论 | 第41页 |
6.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