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部分: 引子——从美国“337调查”大棒挥向中国企业谈起 | 第10-12页 |
第二部分: 概念界定——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及知识产权壁垒 | 第12-24页 |
一、知识产权 | 第13-15页 |
(一) “知识产权”的由来及演变 | 第13页 |
(二) 知识产权的含义与范围 | 第13-14页 |
(三) 知识产权的特点 | 第14-15页 |
二、知识产权保护 | 第15-20页 |
(一)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涉外保护与边境保护 | 第15-16页 |
(二)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现状 | 第16-18页 |
(三)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特点 | 第18-19页 |
(四) 知识产权保护产生的内在动因 | 第19-20页 |
三、知识产权壁垒 | 第20-24页 |
(一) 知识产权壁垒的概念 | 第20页 |
(二) 知识产权壁垒的特点 | 第20-24页 |
第三部分 理论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竞争、科技创新、国际贸易及“南北”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 | 第24-36页 |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竞争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25-26页 |
(一) 互相一致的一面 | 第25页 |
(二) 相互冲突的一面 | 第25-26页 |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26-28页 |
(一) 知识产权与高新技术密切相关 | 第26-27页 |
(二) 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因循和引导科技革命互动的向纵深发展 | 第27-28页 |
三、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分析 | 第28-33页 |
(一) 知识产权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8-29页 |
(二) 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阻碍正常贸易的发展 | 第29-33页 |
四、知识产权保护与“南北”利益分配 | 第33-36页 |
(一) TRIPs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导致“南北”利益的失衡 | 第33-34页 |
(二) 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发展与“南北”利益分配的再平衡 | 第34-36页 |
第四部分: 例证分析——美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 第36-44页 |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 第37-39页 |
(一) 知识产权立法体制:联邦立法和州立法两级立法 | 第37页 |
(二) 知识产权法律结构:成文法与判例法并存 | 第37-38页 |
(三) 知识产权司法体制:巡回上诉法院为核心 | 第38-39页 |
二、美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 | 第39-40页 |
(一) 美国版权办公室 | 第39页 |
(二) 美国专利商标局 | 第39页 |
(三) 美国贸易代表处 | 第39-40页 |
(四) 美国贸易委员会和海关 | 第40页 |
三、美国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 | 第40-42页 |
(一) 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法律条款 | 第40-41页 |
(二) 关税法“337条款”的实际运用 | 第41-42页 |
(三) 美国海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 第42页 |
四、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给我们的启示 | 第42-44页 |
(一) 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不断提高 | 第42-43页 |
(二) 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力度得到强化 | 第43页 |
(三) 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促进知识产权保护 | 第43-44页 |
第五部分: 实证分析——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4-53页 |
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现状 | 第45-46页 |
(一)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 | 第45-46页 |
(二) 我国参加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的情况 | 第46页 |
二、我国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 | 第46-47页 |
(一) 我国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的演变 | 第46-47页 |
(二) 我国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组织机构 | 第47页 |
(三) 我国海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采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制度 | 第47页 |
(四) 刑法和民法的保护 | 第47页 |
三、我国的知识产权执法状况 | 第47-51页 |
(一) 我国知识产权执法的渠道 | 第47-48页 |
(二) 我国知识产权执法的成果 | 第48-51页 |
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51-53页 |
(一) 个人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然不高 | 第51页 |
(二) 企业大都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知识产权人才缺乏 | 第51页 |
(三) 缺乏对知识产权人滥用权力的限制 | 第51-52页 |
(四) 知识产权立法需进一步健全 | 第52-53页 |
第六部分: 结论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应对策略 | 第53-60页 |
一、宏观层面的应对策略 | 第54-56页 |
(一) 与国际接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 | 第54页 |
(二) 结合我国的国情,完善国内立法 | 第54-55页 |
(三) 加强执法力度,重击侵权行为 | 第55页 |
(四) 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 | 第55-56页 |
(五) 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更要适度的限制滥用知识产权 | 第56页 |
二、中观层面的应对策略 | 第56-58页 |
(一) 科研机构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与深度 | 第56-57页 |
(二) 企业间要进行联合,制定行业的技术标准 | 第57页 |
(三) 行业协会转变自身的功能 | 第57-58页 |
三、微观层面的应对策略 | 第58-60页 |
(一) 企业要开发自主知识产权 | 第58页 |
(二) 企业要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 第58页 |
(三) 企业与外方合作时提高维权意识 | 第58-59页 |
(四) 企业要从容应对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指控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