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建设中生态变迁的地段分析与控制方法--重庆市区大石路地段城市生态演变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 插图清单 | 第12-16页 |
| 附表清单 | 第16-18页 |
| 1 绪论 | 第18-32页 |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8-23页 |
| ·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失控现象 | 第18-19页 |
| ·国内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简述 | 第19-20页 |
| ·分地段研究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 ·分地段研究的可能性 | 第22-23页 |
|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 ·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 | 第24页 |
| ·研究方法与分析角度 | 第24-28页 |
| ·样本选取 | 第25页 |
| ·景观生态评价 | 第25-26页 |
| ·宏观景观调控 | 第26-27页 |
| ·微观景观调控 | 第27页 |
| ·研究程序 | 第27-28页 |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8-31页 |
| ·城市生态系统 | 第28-29页 |
| ·斑块、基质、廊道、边缘 | 第29-30页 |
| ·生态变迁 | 第30-31页 |
| ·研究课题的基本框架 | 第31-32页 |
| 2 地段分析实例样本选取--大石路地段 | 第32-38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32页 |
| ·选取研究对象的依据 | 第32-38页 |
| ·地段的典型性 | 第32-35页 |
| ·生态矛盾的突出性 | 第35页 |
| ·地段的系统性 | 第35-37页 |
| ·地段的可对比性 | 第37-38页 |
| 3 大石路地段生态演变过程 | 第38-50页 |
| ·大石路地段的历史变迁 | 第38-45页 |
| ·昨天 | 第38-43页 |
| ·今天! | 第43-44页 |
| ·明天? | 第44-45页 |
| ·大杨石组团A标准分区控制性规划介绍 | 第45-50页 |
| ·规划原则与规划目标 | 第45页 |
| ·用地规划 | 第45-48页 |
|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 第48页 |
| ·道路规划 | 第48页 |
|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第48-49页 |
| ·规划绿地布局 | 第49-50页 |
| 4 大石路生态演变分析与思考 | 第50-80页 |
| ·自然生态分析 | 第50-56页 |
| ·自然环境 | 第50-52页 |
| ·自然生态 | 第52-53页 |
| ·污染状况 | 第53-55页 |
| ·地段总体生态结构特点 | 第55-56页 |
| ·地段的景观生态层次 | 第56页 |
| ·大石路地段的社会生态 | 第56-63页 |
| ·人口分布 | 第56-58页 |
| ·城市化进程 | 第58-60页 |
| ·基础设施建设 | 第60-62页 |
| ·历史文化 | 第62-63页 |
| ·大石路地段城市经济发展 | 第63-65页 |
| ·生态变迁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局限性 | 第65-70页 |
| ·问题一:非农建设用地的高速扩张 | 第65页 |
| ·问题二:空间分散的低效开发 | 第65-67页 |
| ·问题三:多种不协调元素的复合体 | 第67-68页 |
| ·问题四:流动人口的大量聚居 | 第68-70页 |
| ·生态变迁过程中的有益经验 | 第70-73页 |
| ·经验一:经济的飞速发展 | 第70页 |
| ·经验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 | 第70-71页 |
| ·经验三:大面积生态斑块的保留 | 第71-72页 |
| ·经验四:绿色交通廊道的创建 | 第72-73页 |
| ·生态环境变迁动因分析 | 第73-75页 |
| ·经济发展因素 | 第73-74页 |
| ·发展阶段因素 | 第74页 |
| ·自然条件因素 | 第74页 |
| ·交通诱导因素 | 第74-75页 |
| ·政治、政策因素 | 第75页 |
| ·大石路生态环境面临的新形势 | 第75-80页 |
| ·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 | 第75-76页 |
|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 第76-77页 |
| ·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 第77页 |
| ·流动人口的压力 | 第77-78页 |
| ·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 第78-80页 |
| 5 对策:分地段控制方法 | 第80-98页 |
| ·规划设计角度 | 第80-88页 |
| ·规划设计原则 | 第80-81页 |
| ·大石路地段生态规划分区 | 第81-83页 |
| ·分区土地利用特征 | 第83-84页 |
| ·用地的生态控制 | 第84-88页 |
| ·规划管理角度 | 第88-91页 |
| ·以宏观为指导,加强微观调控 | 第88页 |
| ·确立“生态规划”理念,实行规划的“动态管理” | 第88-89页 |
| ·加强规划法制建设,加强执法力度 | 第89页 |
| ·建立生态预警机制 | 第89页 |
| ·流动人口的管理对策 | 第89-91页 |
| ·城市经济角度--走城市生态经营的道路 | 第91-98页 |
| ·库兹涅茨曲线与城市生态需求 | 第91-93页 |
| ·生态经营及其特征 | 第93-94页 |
| ·城市生态经营发展策略 | 第94-98页 |
| 6 结 论 | 第98-102页 |
| 致 谢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 附录A | 第106-108页 |
| 附录B | 第108-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