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3页 |
| 临床研究 | 第13-21页 |
| 一、 一般资料 | 第13-16页 |
| (一)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 (二) 病例选择 | 第13-14页 |
| (三) 一般情况 | 第14-16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一) 治疗方法 | 第16页 |
| (二) 观察方法 | 第16-17页 |
| 三、 统计学方法 | 第17-18页 |
| 四、 结果 | 第18-21页 |
| (一)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18页 |
| (二) 临床主要症状变化 | 第18-19页 |
| (三) 两组舌象、脉象变化 | 第19页 |
| (四) 血脂、血糖变化 | 第19页 |
| (五) 血液流变学变化 | 第19-20页 |
| (六) TCD的变化 | 第20页 |
| (七) 不良反应 | 第20-21页 |
| 实验研究 | 第21-27页 |
| 实验一 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 | 第21-23页 |
| 一、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一)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 (二) 实验药物 | 第21页 |
| (三) 试剂与仪器 | 第21页 |
| 二、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 (一) 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21-22页 |
| (二) 造模方法 | 第22页 |
| (三) 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 | 第22页 |
| 三、 实验结果 | 第22-23页 |
| 实验二 补肾定眩汤对模型大鼠血浆TXB_2和6-Keto-PGF1a的影响 | 第23-25页 |
| 一、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 (一)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 (二) 实验药物 | 第23页 |
| 二、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 三、 实验结果 | 第23-25页 |
| 实验三 补肾定眩汤对模型大鼠血清TNF含量的影响 | 第25-27页 |
| 一、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 二、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 三、 实验结果 | 第25-27页 |
| 讨论 | 第27-39页 |
| 一、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 第27-28页 |
| 二、 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认识 | 第28-29页 |
| 三、 处方依据及相关药理研究举隅 | 第29-34页 |
| (一) 组方分析 | 第29-30页 |
| (二) 现代药理研究举隅 | 第30-34页 |
| 四、 临床与实验效应分析 | 第34-39页 |
| (一) 临床与症状疗效 | 第34页 |
| (二) 对血脂的作用 | 第34-35页 |
| (三) 对血糖的作用 | 第35页 |
| (四) 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 第35-36页 |
| (五)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第36页 |
| (六) 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 第36-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 附录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