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的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建筑遗产保护规划 | 第9-10页 |
一、 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 第9页 |
二、 我国的建筑遗产保护体系 | 第9-10页 |
三、 双重体系下的我国的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体系 | 第10页 |
第二节 保护规划的特殊性 | 第10-13页 |
一、 保护作为制度确立以及我国制度体系内的具体情况 | 第11页 |
二、 保护对象的特点 | 第11-12页 |
三、 现阶段保护规划编制中的一些技术特点 | 第12-13页 |
第三节 保护规划编制中的技术问题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下有关保护的法定概念的准确使用问题 | 第15-21页 |
第一节 规划文件中若干法定概念的定义 | 第15-19页 |
一、 历史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历史文化保护区 | 第15-17页 |
二、 有关范围的名称--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对我国目前的保护规划法律体系中法定概念使用的建议 | 第19-21页 |
一、 对我国建筑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概念用法的建议 | 第19页 |
二、 对保护规划编制单位的建议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体系运作过程中规划衔接的技术性问题 | 第21-32页 |
第一节 两个层级的保护规划体系运作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第21-26页 |
一、 徐州户部山历史街区的案例介绍 | 第21-22页 |
二、 福州朱紫坊和三坊七巷的案例介绍 | 第22-25页 |
三、 案例分析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保护规划中总体规划阶段与详细规划阶段的深度和衔接 | 第26-29页 |
一、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第26-28页 |
二、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保护规划的审批制度 | 第29-30页 |
一、 我国的保护规划的审批制度 | 第29-30页 |
二、 分析与对策 | 第30页 |
第四节 对规划编制单位的约束与规划管理部门的建议 | 第30-32页 |
一、 对规划管理部门的建议 | 第30-31页 |
二、 对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的约束 | 第31页 |
三、 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各层级保护规划中保护控制范围划定的相关问题 | 第32-54页 |
第一节 范围划定的特征与种类 | 第32-35页 |
一、 范围划定与规划过程中各步骤的关系 | 第32-34页 |
二、 范围的渐变性及其边界的解决方法 | 第34页 |
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筑遗产保护规划需要划定的范围种类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范围划定 | 第35-38页 |
一、 《文物法》中的相关概念 | 第35-36页 |
二、 文保单位的相关范围的划定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相关范围划定 | 第38-50页 |
一、 历史街区 | 第38-43页 |
二、 古镇、古村落 | 第43-50页 |
第四节 地下文物埋藏区 | 第50-54页 |
一、 名城中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划定情况 | 第50-51页 |
二、 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建设控制要求 | 第51-52页 |
三、 地下文物埋藏区的破坏情况——南京市的案例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高度控制分析 | 第54-65页 |
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高度控制 | 第54-57页 |
一、 保护对象周边的高度控制与城市中的视廊控制 | 第54-56页 |
二、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高度控制与城市设计——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高度控制与视廊划定方法的一点看法 | 第56-57页 |
第二节 详细规划中高度与视廊控制具体的分析方法 | 第57-65页 |
一、 高度控制分析 | 第57页 |
二、 视廊控制分析 | 第57-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