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9-14页 |
·非线性控制 | 第10-11页 |
·模糊控制 | 第11-13页 |
·神经网络控制 | 第13-1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2页 |
第二章 一类具有时滞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模糊鲁棒H_∞控制 | 第22-42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具有状态时滞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模糊鲁棒控制 | 第23-33页 |
·问题描述 | 第23-24页 |
·模糊状态反馈控制及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24-28页 |
·模糊H_∞控制 | 第28-30页 |
·仿真算例 | 第30-33页 |
·具有状态时滞和输入时滞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模糊鲁棒控制 | 第33-40页 |
·问题描述及模糊鲁棒H_∞控制律设计 | 第33-34页 |
·闭环系统鲁棒稳定性分析 | 第34-38页 |
·仿真算例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基于T-S模糊模型的一类非线性系统执行机构故障鲁棒容错控制 | 第42-51页 |
·引言 | 第42页 |
·问题描述 | 第42-43页 |
·模糊容错控制律的设计 | 第43-45页 |
·非线性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45-46页 |
·仿真算例 | 第46-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基于Backstepping技术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模糊重构控制 | 第51-60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问题描述及系统控制方案 | 第52-53页 |
·基于Backstepping技术的模糊容错控制律设计 | 第53-54页 |
·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54-57页 |
·仿真算例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基于T-S模糊模型和神经网络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控制 | 第60-78页 |
·引言 | 第60页 |
·基于T-S模型和神经网络的多时滞不确定系统的鲁棒H_∞控制 | 第60-71页 |
·问题描述 | 第61-62页 |
·基于模糊模型的H_∞控制器设计 | 第62-65页 |
·自适应RBF神经网络控制 | 第65-68页 |
·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68-69页 |
·仿真算例 | 第69-71页 |
·基于T-S模糊模型和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跟踪控制 | 第71-76页 |
·问题描述 | 第71-72页 |
·跟踪控制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 第72-74页 |
·仿真算例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第六章 基于T-S模型和神经网络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重构控制 | 第78-90页 |
·引言 | 第78-79页 |
·问题描述 | 第79页 |
·基于模糊模型的控制器 | 第79-81页 |
·基于模糊模型的鲁棒自适应控制律 | 第81-87页 |
·系统控制方案 | 第81-83页 |
·具有补偿项的自适应RBF神经网络 | 第83-84页 |
·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84-87页 |
·仿真算例 | 第87-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0页 |
第七章 基于不对称高斯基函数网络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跟踪控制 | 第90-112页 |
·引言 | 第90-91页 |
·AGBFN的构造和逼近性能分析 | 第91-94页 |
·基于AGBFN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跟踪控制 | 第94-102页 |
·问题描述 | 第95页 |
·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第95-98页 |
·闭环系统跟踪性能分析 | 第98-100页 |
·仿真算例 | 第100-102页 |
·具有输入饱和特性的非线性系统的AGBFN自适应跟踪控制 | 第102-109页 |
·问题描述及系统控制方案 | 第102-103页 |
·基于AGBFN的跟踪控制律设计 | 第103-105页 |
·控制隔离技术 | 第105-108页 |
·仿真算例 | 第108-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第八章 歼击机自适应重构控制的仿真应用 | 第112-127页 |
·引言 | 第112-113页 |
·歼击机动力学方程及其控制问题描述 | 第113-115页 |
·歼击机自适应重构控制的仿真应用 | 第115-122页 |
·自适应重构飞行控制的效能评估 | 第122-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7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近期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