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谷穴古代临床应用研究
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8-1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8-12页 |
2.1 源文献的选择 | 第8页 |
2.2 文献资料的纳入 | 第8-10页 |
2.3 文献资料的规范化处理 | 第10-11页 |
2.4 数据库的建立和频次统计 | 第11页 |
2.5 分析统计 | 第11-12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2-46页 |
1 别名 | 第12-13页 |
2 定位 | 第13-14页 |
3 归经 | 第14页 |
4 单穴主治病证 | 第14-23页 |
4.1 单穴主治病证科别 | 第14-15页 |
4.2 单穴主治中医内科病证 | 第15-18页 |
4.3 单穴主治中医五官科病证 | 第18-19页 |
4.4 单穴主治中医妇科病证 | 第19-20页 |
4.5 单穴主治中医儿科病证 | 第20页 |
4.6 单穴主治中医骨伤科、外科病证 | 第20-21页 |
4.7 单穴主治优势病证 | 第21-23页 |
5 配伍主治病证 | 第23-33页 |
5.1 配伍主治病证科别 | 第23-24页 |
5.2 配伍主治中医内科病证 | 第24-29页 |
5.3 配伍主治中医五官科病证 | 第29-30页 |
5.4 配伍主治中医妇科、儿科病证 | 第30页 |
5.5 配伍主治中医骨伤科、外科病证 | 第30页 |
5.6 配伍主治优势病证 | 第30-33页 |
6 配伍腧穴讨论 | 第33-41页 |
6.1 配伍腧穴频次统计 | 第33-36页 |
6.2 配伍腧穴的经脉归属 | 第36-38页 |
6.3 配伍腧穴的特定穴属性 | 第38-39页 |
6.4 配伍腧穴部位 | 第39-41页 |
7 刺灸法 | 第41-46页 |
7.1 刺灸总论 | 第41-42页 |
7.2 施灸剂量 | 第42-43页 |
7.3 针刺深度 | 第43页 |
7.4 留针时间 | 第43-44页 |
7.5 刺血疗法 | 第44页 |
7.6 刺灸禁忌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49页 |
1 穴名 | 第46页 |
2 定位 | 第46页 |
3 主治病证规律 | 第46-47页 |
3.1 善治中医内科病证 | 第46-47页 |
3.2 然谷单穴善治脾胃系病证 | 第47页 |
3.3 然谷穴配伍善治心系病证 | 第47页 |
4 配伍规律 | 第47-48页 |
4.1 配伍腧穴规律 | 第47-48页 |
4.2 腧穴归经规律 | 第48页 |
5 刺灸法规律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综述 | 第53-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发表论文 | 第64-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