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认识论与教学、评价和教学评价的关系 | 第1-15页 |
(一) 认识论与教学的关系 | 第12-13页 |
(二) 认识论与评价的关系 | 第13-15页 |
(三) 认识论与教学评价的关系 | 第15页 |
二、 狭义认识论视野中的教学评价 | 第15-33页 |
(一) “传统认识论”视野中的教学评价理念 | 第16-22页 |
1 “传统认识论”关于知识特性的界定 | 第16页 |
2 “传统认识论”视野中的教育教学理念 | 第16-17页 |
3 “传统认识论”视野中的教学评价理念 | 第17-20页 |
4 对“传统认识论”视野中教学评价理念的评析 | 第20-22页 |
(二) “现代认识论”视野中的教学评价理念 | 第22-33页 |
1 “现代认识论”关于知识特性的界定 | 第22-24页 |
2 “现代认识论”视野中的教育教学理念 | 第24-25页 |
3 “现代认识论”视野中的教学评价理念 | 第25-29页 |
4 对“现代认识论”视野中教学评价理念的评析 | 第29-33页 |
三、 广义认识论视野中的教学评价 | 第33-57页 |
(一) 广义认识论的内涵 | 第33-36页 |
1 生活:广义认识论的存在根基 | 第33-34页 |
2 自我认识:广义认识论的基本特性 | 第34页 |
3 实践:广义认识论的内在精髓 | 第34-35页 |
4 理解:广义认识论的方法论基础 | 第35-36页 |
(二) 广义认识论视野中的教育教学理念 | 第36-43页 |
1 从“生活认识论”的角度讲,用“生活”涵括“知识”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 | 第36-37页 |
2 从“自我认识”的角度讲,让“对话”丰富“讲授”将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 | 第37-39页 |
3 从“实践”的角度讲,把“体验”融入“教材”是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 | 第39-41页 |
4 从“理解”的角度讲,以“交往”替代“对立”是师生关系发展的最终走向 | 第41-43页 |
(三) 广义认识论视野中的教学评价理念 | 第43-55页 |
1 教学评价标准的生成性 | 第43-44页 |
2 教学评价功能的信息化 | 第44-45页 |
3 教学评价目标的发展性 | 第45-46页 |
4 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 第46-48页 |
5 教学评价客体的生活性 | 第48-49页 |
6 教学评价方式的对话性 | 第49-51页 |
7 教学评价方法的综合性 | 第51-53页 |
8 教学评价结果的分析性 | 第53-54页 |
9 教学评价环境的自然性 | 第54-55页 |
(四) 广义认识论视野中教学评价的特点 | 第55-57页 |
1 强调教学评价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 第55页 |
2 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 | 第55-56页 |
3 强调对教学评价的动态把握 | 第56-57页 |
注释 | 第57-5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