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6页 |
第一节 中国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分类地位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 Pestalotia属真菌分类的分歧 | 第17页 |
2 Pestalotiopsis属的新组合 | 第17-23页 |
·雕刻拟盘多毛孢新组合 | 第18页 |
·胶藤拟盘多毛孢新组合 | 第18-19页 |
·多毛粘质拟盘多毛孢新组合 | 第19-20页 |
·条厥拟盘多毛孢新组合 | 第20-21页 |
·中国拟盘多毛孢新组合 | 第21页 |
·聚多拟盘多毛孢新组合 | 第21-22页 |
·土杉拟盘多毛孢新组合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枯斑拟盘多毛孢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研究概况 | 第23-26页 |
1 形态特征 | 第23页 |
2 生物学特性 | 第23-24页 |
3 病害症状 | 第24-25页 |
4 发生发展规律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26-44页 |
1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种类及特点 | 第26-30页 |
·寄主专化性毒素 | 第27-28页 |
·链格孢属(Alternaria)产生的寄主专化性毒素 | 第27-28页 |
·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产生的寄主专化性毒素 | 第28页 |
·其他寄主专化性毒素 | 第28页 |
·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 第28-30页 |
·镰刀菌属(Fusarium)产生的NHST | 第29页 |
·交链孢属(Alternaria)产生的NHST | 第29-30页 |
·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产生的NHST | 第30页 |
·其他的NHST | 第30页 |
2 病原真菌毒素的生物测定方法 | 第30-33页 |
·完整的植株 | 第31页 |
·种子或幼苗 | 第31-32页 |
·植株的部分器官 | 第32页 |
·植物细胞或细胞器 | 第32-33页 |
3 病原真菌毒素的化学成分 | 第33-35页 |
·多糖和糖肽 | 第33-34页 |
·酚类和杂环化合物 | 第34页 |
·氨基酸衍生物和肽 | 第34页 |
·类萜化合物 | 第34页 |
·其他类型的毒素 | 第34-35页 |
4 毒素的产生及提取 | 第35-37页 |
·毒素的产生 | 第35-36页 |
·毒素的提取 | 第36-37页 |
5 病原真菌毒素的致病机制 | 第37-40页 |
·毒素对细胞质膜的影响 | 第37-38页 |
·毒素对线粒体的影响 | 第38页 |
·毒素对酶的作用 | 第38-39页 |
·其他作用机制 | 第39页 |
·毒素合成的调控 | 第39-40页 |
6 病原真菌毒素的应用 | 第40-44页 |
·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 第40页 |
·毒素在分类上的应用 | 第40页 |
·毒素在抗病育种上的应用 | 第40-43页 |
·利用毒素进行植物的抗病性鉴定 | 第40-42页 |
·以毒素为选择压的抗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 | 第42页 |
·植物抗毒素基因工程 | 第42-43页 |
·病菌原真菌毒素的利用及开发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44-46页 |
1 目的意义 | 第44页 |
2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44-45页 |
3 技术路线 | 第45-46页 |
第二章 枯斑拟盘多毛孢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 | 第46-5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6-48页 |
·材料 | 第46页 |
·参试菌株 | 第46页 |
·寄主植物种子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48页 |
·不同来源的枯斑拟盘多毛菌产毒能力的比较 | 第46页 |
·不同培养基对松赤枯病菌产毒的影响 | 第46-48页 |
·培养时间对产毒的影响 | 第48页 |
·环境条件对松赤枯病菌产毒的影响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页 |
·不同来源的枯斑拟盘多毛菌毒素的毒力差异 | 第48-49页 |
·不同培养基对枯斑拟盘多毛孢菌产毒素的影响 | 第49-51页 |
·培养时间对产毒的影响 | 第51-52页 |
·环境条件对枯斑拟盘多毛孢菌产毒的影响 | 第52-56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培养液的pH对产毒素的影响 | 第54页 |
·光照的影响 | 第54-56页 |
·培养方式 | 第56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6-58页 |
第三章 枯斑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funerea)毒素的基本性质 | 第58-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试验方法 | 第58-59页 |
·毒素原液的制备 | 第58页 |
·代谢物中蛋白部分与非蛋白部分活性的测定 | 第58页 |
·温度对毒素粗提液致病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pH值对毒素粗提液致病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活性碳对毒素粗提液中活性成分吸附的研究 | 第59页 |
·毒素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中的分配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病原菌代谢物中蛋白部分与非蛋白部分活性的比较 | 第59-60页 |
·代谢物中不同提取组分的生物活性分析 | 第60-61页 |
·温度对毒素粗提液致病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pH对毒素粗提液致病活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活性炭对毒素粗提液活性成分的吸附 | 第63页 |
·不同有机溶剂对活性成分的溶解性有差异 | 第63-65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65-67页 |
第四章 枯斑拟盘多毛孢菌毒素的专化性研究 | 第67-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试验材料 | 第67-68页 |
·毒素粗提液 | 第67页 |
·生物测定材料 | 第67-68页 |
·试验方法 | 第68-69页 |
·毒素粗提液对切根苗生测方法的研究 | 第68页 |
·毒素粗提液对叶片生测方法的研究 | 第68-69页 |
·毒素粗提液对马尾松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69页 |
·不同生测方法对活性检测的影响 | 第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80页 |
·不同稀释度的毒素粗提液对不同科属木本植物切根苗叶片的影响 | 第70-72页 |
·不同稀释度的毒素粗提液对不同科属木本植物叶片的影响 | 第72-74页 |
·不同稀释度的毒素粗提液对不同科属杂草的影响 | 第74-77页 |
·不同稀释度的毒素粗提液对马尾松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77-79页 |
·不同生测方法对活性检测的影响 | 第79-80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80-82页 |
·寄主组织对毒素反应的敏感性 | 第80-81页 |
·毒素的生物除草能力 | 第81页 |
·毒素生测方法与寄主伤害反应 | 第81-82页 |
第五章 枯斑拟盘多毛孢菌毒素对寄主细胞质膜伤害机制的研究 | 第82-8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页 |
·供试植物 | 第82页 |
·毒素粗提液 | 第82页 |
·试验方法 | 第82页 |
·电解质渗漏测定 | 第82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8页 |
·枯斑盘多毛孢菌毒素对不同松属植物细胞膜透性影响 | 第82-86页 |
·MDA含量的变化 | 第86-88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枯斑拟盘多毛孢菌毒素对不同抗病性松属植物叶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89-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粗毒素的提取 | 第89页 |
·毒素对愈伤组织的表面结构的破坏 | 第89页 |
·毒素对针叶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89-90页 |
·毒素处理 | 第89页 |
·电镜制样及观察 | 第89-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102页 |
·不同抗性松属植物愈伤组织对毒素的反应 | 第90页 |
·毒素对不同抗性松属植物针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90-102页 |
·对照针叶组织 | 第90页 |
·粗毒素处理马尾松针叶组织 | 第90页 |
·粗毒素处理华山松针叶组织 | 第90-102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102-104页 |
·毒素对松属植物愈伤组织的破坏 | 第102页 |
·毒素对松属植物针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枯斑拟盘多毛孢菌Pf-毒素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分子结构的研究 | 第104-1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7页 |
·Pestalotiopsis funerea毒素原液的制备 | 第104页 |
·毒素的分离纯化 | 第104-106页 |
·薄层层析法 | 第104-105页 |
·毒素在硅胶柱上的分离 | 第105-106页 |
·毒素的进一步纯化 | 第106页 |
·活性组分的结构研究 | 第106-10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06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106-107页 |
·化学组成及分子结构的研究 | 第10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2页 |
·展层剂的选择 | 第107页 |
·不同填料对毒素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三种纯活性组分的致病性特征 | 第109-111页 |
·活性组分化学结构式及分子量 | 第111-112页 |
·活性组分Ⅰ | 第111页 |
·活性组分Ⅱ | 第111页 |
·活性组分Ⅲ | 第111-112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112-122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22-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5页 |
附件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