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 第1-12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6-8页 |
1.2. 个人信用制度的重要性 | 第8-9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第10-12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概述 | 第12-21页 |
2.1. 信用 | 第12-13页 |
2.2. 个人信用 | 第13-19页 |
2.3. 个人信用评级 | 第19-20页 |
2.4. 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 | 第20-21页 |
第3章 国外个人信用制度 | 第21-31页 |
3.1. 美国的个人信用评估系统 | 第21-24页 |
3.1.1. 发达的个人资信资料网络 | 第21-22页 |
3.1.2. 完善的个人评估机制 | 第22页 |
3.1.3. 发达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 | 第22-23页 |
3.1.4. 个人信用预警、管理及转嫁系统 | 第23页 |
3.1.5. 美国的个人社会保险号 | 第23-24页 |
3.1.6. 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24页 |
3.2. 美国的征信机构 | 第24-25页 |
3.3. 美国商业银行信用打分体系 | 第25-31页 |
3.3.1. 美国联合信用管理局个人信用数据程式(FICO) | 第25-26页 |
3.3.2. 个人资信评估内容 | 第26-28页 |
3.3.3. 美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评分体系 | 第28-31页 |
第4章 个人资信评估数学模型 | 第31-50页 |
4.1. 建立个人资产评估数学模型 | 第31-36页 |
4.2. 建立个人信用评分数学模型 | 第36-50页 |
4.2.1. 信用评分模型设计 | 第36-40页 |
4.2.2. 国内商业银行信用打分体系 | 第40-47页 |
4.2.3. 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评分体系比较 | 第47-50页 |
第5章 区域性网络个人信用系统的建立 | 第50-66页 |
5.1. 联合征信系统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个人信用系统 | 第50-52页 |
5.2. 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技术支持 | 第52-53页 |
5.3. 联合征信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相应的法规政策 | 第53-54页 |
5.4. 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构架设计 | 第54-63页 |
5.4.1. 建立个人信用挡案数据中心 | 第55-56页 |
5.4.2. 网上个人信用报告 | 第56-59页 |
5.4.3. 个人信用报告网络查询 | 第59-60页 |
5.4.4. 建立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 第60-61页 |
5.4.5. 建立个人信用跟踪体系 | 第61-63页 |
5.5. 系统建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63-65页 |
5.6. 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实证分析 | 第66-78页 |
6.1. 上海联合征信系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 第66-67页 |
6.2. 上海联合征信系统整体框架及服务功能 | 第67-73页 |
6.3. 上海征信系统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 第73-74页 |
6.4. 上海联合征信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 | 第74-76页 |
6.5. 建立全国网络个人信用系统的构想 | 第76-78页 |
结束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