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先秦“百家争鸣”中言意问题的哲思性与艺术性提出 | 第1-9页 |
第二章 艺术文化学分析——关于言意关系的理性觉醒和时代建构 | 第9-35页 |
第一节 关于言意问题的最初理性觉醒 | 第9-19页 |
一、 先秦时期理性主义思潮的缘起 | 第9-11页 |
二、 “百家争鸣”的出现 | 第11-15页 |
三、 先秦时期言意问题提出的文化背景 | 第15-19页 |
第二节 对言意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时代特殊性及其对各家言意观形成的决定性影响 | 第19-23页 |
一、 注重自然的道家言意观 | 第20-21页 |
二、 积极入世的儒家言意观 | 第21页 |
三、 唯法唯实的法家言意观 | 第21-22页 |
四、 实用实利的墨家言意观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先秦时期言意观的基本特征 | 第23-24页 |
一、 已经构建成了中国古代言意观发展的基本框架 | 第23页 |
二、 并未以独立的专论形式出现 | 第23-24页 |
三、 不是以专著为载体 | 第24页 |
第四节 先秦时期言意观集中探讨的主要问题 | 第24-35页 |
一、 语言的功用 | 第24-26页 |
二、 “言意之辨” | 第26-29页 |
三、 语言同主体修养的关系 | 第29-30页 |
四、 第二语言系统的建构 | 第30-35页 |
第三章 举要分析——诸子言意论及“言意之辨”的当下读解 | 第35-76页 |
第一节 先秦“言意之辨”的理论滥觞起于“言不尽意” | 第35-38页 |
第二节 道家学派的言意论 | 第38-49页 |
一、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言意论 | 第38-42页 |
二、 “得意而忘言”——庄子言意论 | 第42-49页 |
第三节 儒家学派的言意论 | 第49-68页 |
一、 “辞,达而已矣”——孔子的言意论 | 第49-58页 |
二、 知言养气——孟子的言意论 | 第58-63页 |
三、 “名定而实辨”——荀子的言意论 | 第63-65页 |
四、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周易》的言意论 | 第65-68页 |
第四节 其它各家的言意论 | 第68-76页 |
一、 墨家学派的言意论 | 第68-70页 |
二、 法家的言意论 | 第70-74页 |
(一) 商鞅的言意论 | 第70-71页 |
(二) 韩非的言意论 | 第71-74页 |
三、 屈原的言意论 | 第74页 |
四、 《吕氏春秋》的言意论 | 第74-76页 |
第四章 结语——中国古代言意观和“言意之辨”的滥觞 | 第76-78页 |
注释 | 第78-80页 |
参考书目 | 第80-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