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 第1-19页 |
一、 从苏轼“独敬爱乐天”说起 | 第7-11页 |
二、 “本(宋)朝士大夫多慕乐天,东坡尤甚” | 第11-13页 |
三、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 第13-19页 |
第一章 中唐—北宋士风与词风的历史文化阐释 | 第19-53页 |
第一节 中唐—北宋的历史文化形态及其对词的影响 | 第19-36页 |
一、 中唐与北宋同属“庶族地主文化构型” | 第19-23页 |
二、 萌芽于“平民阶级”(庶族地主阶层)的文人词 | 第23-30页 |
三、 中唐—北宋儒家思想地位的衍变与词史流程 | 第30-36页 |
第二节 白居易是庶族地主文化的第一个典型代表 | 第36-53页 |
一、 白居易的人生实践及其典型意义 | 第36-41页 |
二、 白居易与韩(愈)、刘(禹锡)、柳(宗元)、元(稹)的比较 | 第41-43页 |
三、 白居易是文人词的“开山祖师” | 第43-53页 |
第二章 士人人格观念的衍变历程与词之发展的关系 | 第53-81页 |
第一节 “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中唐士人的才子人格与词的兴起 | 第53-60页 |
第二节 “春初携手春深散,无日花间不醉狂”——晚唐、五代士人的浪子人格与词的初步繁荣 | 第60-66页 |
第三节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与“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北宋士人官僚、学者、才子三位一体的人格观念与词的多元化发展 | 第66-81页 |
第三章 士人的“中隐”文化心态及其对词的影响:——士人对精神解脱的追求与词之发展的关系(一) | 第81-101页 |
第一节 “中隐”辨 | 第81-87页 |
一、 对中唐以前有关“隐”的各种说法的历史回顾 | 第81-83页 |
二、 “中隐”是指一种闲旷的文化心态 | 第83-87页 |
第二节 北宋士人对“中隐”的实践及其对词的影响 | 第87-101页 |
第四章 士人的迁谪心态及其对词的影响:——士人对精神解脱的追求与词之发展的关系(二) | 第101-116页 |
第一节 对北宋以前士人迁谪心态的历史回顾 | 第101-104页 |
第二节 北宋部分士人对待迁谪的超越心态及其迁谪词风 | 第104-116页 |
第五章 士人对佛道思想的实用心态及其对词的影响——士人对精神解脱的追求与词之发展的关系(三) | 第116-135页 |
第一节 中晚唐、五代士人对佛道思想的“狭义实用心态”及其在词中的表现 | 第116-123页 |
第二节 北宋士人对佛道思想的“广义实用心态”及其在词中的表现 | 第123-135页 |
第六章 士人柔弱的文化心理倾向与词尚婉约 | 第135-160页 |
第一节 “婉约”是指一种柔美型的艺术风貌 | 第136-139页 |
第二节 士人柔弱的文化心理倾向及其在词中的表现 | 第139-147页 |
第三节 士人对女性的同情、尊重态度与婉约词风的“雅化” | 第147-160页 |
结束语 | 第160-162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62-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