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中药药性理论概述 | 第11-21页 |
第一节 理论形成追朔 | 第11-14页 |
一、明清前药性理论的起源 | 第11-12页 |
二、近代学者对药性理论的理解 | 第12-14页 |
第二节 药性理论的现代化研究 | 第14-20页 |
一、物质基础研究 | 第14-15页 |
二、药理学方法研究 | 第15-16页 |
三、物理学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四、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 第17-18页 |
五、药性理论的量化研究 | 第18-19页 |
六、表征形式的研究 | 第19-20页 |
第三节 中药“性—效关联”研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基于数学思维探讨中药性-效关联规律 | 第21-25页 |
第一节 基于数学思维构建中药性-效关联模型 | 第21-25页 |
一、以数学方式描述中药“性—效关联” | 第21-22页 |
二、构建中药“性-效关联”模型 | 第22-24页 |
三、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构建“中药性-效关联信息库”并对其进行分析 | 第25-45页 |
第一节 建立“中药性—效关联信息库”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对“中药性—效关联信息库”进行分析 | 第26-45页 |
一、对四气中的平性进行探讨 | 第26-33页 |
二、从药性角度,探讨对中药复方配伍 | 第33-39页 |
三、运用聚类分析法对中药功效术语规范初探 | 第39-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