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轧碳钢酸洗过程清洁生产关键因素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CONTENTS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钢铁的氧化原理 | 第15-17页 |
·纯铁的氧化 | 第15-16页 |
·碳钢的氧化 | 第16-17页 |
·热轧碳钢的氧化层和除鳞工艺 | 第17-21页 |
·碳钢的热轧工艺与氧化层的形成 | 第17-19页 |
·氧化层的结构 | 第19-20页 |
·氧化层的去除 | 第20-21页 |
·酸洗缓蚀剂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 | 第21-22页 |
·六次甲基四胺 | 第22-23页 |
·聚环氧琥珀酸 | 第23-24页 |
·酸洗行业的清洁生产 | 第24-26页 |
·本研究课题的选题背景及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本研究课题的总体思路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9-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9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碳钢高温氧化层的构象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腐蚀测试方法 | 第31-32页 |
·缓蚀剂的吸附稳定性测定方法 | 第32页 |
·腐蚀后形貌观察 | 第32页 |
·实验方案 | 第32-34页 |
·氧化层的构象分析 | 第32-33页 |
·缓蚀剂对A3碳钢的缓蚀性能 | 第33页 |
·缓蚀剂对带氧化层碳钢的缓蚀性能 | 第33-34页 |
·缓蚀剂的吸附稳定性 | 第34页 |
·碳钢腐蚀后的形貌观察及元素分析 | 第34页 |
·计算方法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热轧碳钢表面高温氧化层分析 | 第36-41页 |
·热轧碳钢的表面氧化层的厚度及结构 | 第36-39页 |
·热轧碳钢的表面氧化层的成分分析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缓蚀剂的缓蚀作用机理 | 第41-56页 |
·缓蚀剂对A3碳钢的缓蚀作用 | 第41-44页 |
·OP-10对碳钢的缓蚀作用 | 第41-42页 |
·HA对碳钢的缓蚀作用 | 第42-43页 |
·PESA对碳钢的缓蚀作用 | 第43-44页 |
·缓蚀剂在A3碳钢表面的吸附模型 | 第44-50页 |
·OP-10在碳钢表面的吸附模型 | 第44-46页 |
·HA在碳钢表面的吸附模型 | 第46-47页 |
·PESA在碳钢表面的吸附模型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缓蚀剂在A3碳钢表面的吸附热力学 | 第50-54页 |
·OP-10在碳钢表面的吸附热力学 | 第50-51页 |
·HA在碳钢表面的吸附热力学 | 第51-52页 |
·PESA在碳钢表面的吸附热力学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酸洗过程关键因素的影响 | 第56-66页 |
·氧化层对缓蚀剂缓蚀作用的影响 | 第56-59页 |
·氧化层对OP-10缓蚀作用的影响 | 第56-57页 |
·氧化层对HA缓蚀作用的影响 | 第57-58页 |
·氧化层对PESA缓蚀作用的影响 | 第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氧化层对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第59-62页 |
·温度对缓蚀行为的影响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缓蚀剂的吸附稳定性及作用效果 | 第66-74页 |
·缓蚀剂在带氧化层碳钢表面的吸附稳定性 | 第66-71页 |
·缓蚀剂对带氧化层碳钢的缓蚀作用效果 | 第71-74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