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及器件的研究概况 | 第9-20页 |
1.1 前言 | 第9页 |
1.2 非线性光学与非线性光学材料概述 | 第9-12页 |
1.2.1 研究简史 | 第9-10页 |
1.2.2 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3 π共轭偶氮苯材料的研究 | 第12-14页 |
1.4 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器件的应用 | 第14-16页 |
1.5 有机和高分子光子学 | 第16-17页 |
1.6 本论文内容安排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偶氮苯材料的研究和制备 | 第20-34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有机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理论探讨 | 第20-26页 |
2.2.1 有机分子结构与三阶电极化率 | 第20-24页 |
2.2.2 有机材料中光生载流子的产生机制 | 第24-25页 |
2.2.3 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对材料的要求 | 第25-26页 |
2.3 材料样品的制备及其基本参数的测量 | 第26-34页 |
2.3.1 引言 | 第26-27页 |
2.3.2 样品及其薄膜的制备 | 第27-29页 |
2.3.3 材料样品的吸收谱 | 第29-32页 |
2.3.4 用m~-线法测量薄膜厚度及折射率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偶氮苯样品的三阶非线性电极化率的理论计算 | 第34-45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分子轨道理论 | 第34-38页 |
3.2.1 自治场分子轨道法 | 第34-36页 |
3.2.2 分子轨道自治场方程的解 | 第36-37页 |
3.2.3 从头计算和近似计算 | 第37-38页 |
3.3 偶氮苯样品的量子化学计算 | 第38-41页 |
3.3.1 计算结果 | 第38-40页 |
3.3.2 讨论 | 第40-41页 |
3.4 偶氮苯样品材料三阶分子超极化率γ及X~({3})理论计算 | 第41-45页 |
3.4.1 计算机程序的编制与计算 | 第41-43页 |
3.4.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推拉型偶氮化合物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Z-Scan实验测量 | 第45-61页 |
4.1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实验测量 | 第45-53页 |
4.1.1 引言 | 第45页 |
4.1.2 Z-Scan技术的理论基础 | 第45-49页 |
1.自作用效应 | 第45-46页 |
2. Z-Scan技术的理论 | 第46-49页 |
4.1.3 实验测量 | 第49页 |
4.1.4 结果讨论 | 第49-52页 |
4.1.5 结论 | 第52-53页 |
4.2 推拉型偶氮化合物双光子吸收系数的测量 | 第53-61页 |
4.2.1 引言 | 第53页 |
4.2.2 双光子吸收的基本理论 | 第53-56页 |
4.2.3 实验测量 | 第56页 |
4.2.4 结果讨论 | 第56-60页 |
4.2.5 结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偶氮苯化合物X~({3})及其响应时间的相位共轭四波混频研究 | 第61-75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前向简并四波混频技术的理论探讨 | 第61-67页 |
5.2.1 非线性介质内强光相互作用的耦合波方程 | 第61-62页 |
5.2.2 多波相互作用的耦合波方程及其近似解 | 第62-63页 |
5.2.3 前向简并四波混频技术的理论 | 第63-66页 |
5.2.4 对X~({3})产生贡献的物理机制 | 第66-67页 |
5.3 前向简并四波混频实验测量 | 第67-68页 |
5.4 结果和讨论 | 第68-74页 |
5.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偶氮苯材料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激发态增强 | 第75-86页 |
6.1 引言 | 第75-76页 |
6.2 三阶非线性电极化率的激发态增强的理论探讨 | 第76-78页 |
6.3 实验 | 第78-83页 |
6.4 结果和讨论 | 第83-85页 |
6.5 结论 | 第85-86页 |
第七章 偶氮苯掺杂膜的色散型光学双稳态 | 第86-95页 |
7.1 引言 | 第86页 |
7.2 光学双稳态的理论描述 | 第86-88页 |
7.3 实验 | 第88-93页 |
7.4 结果讨论 | 第93-95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95-98页 |
8.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95-97页 |
8.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