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言 | 第9-20页 |
一、研究缘起与价值 | 第9-13页 |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 第13-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17-20页 |
第一章 考察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背景意义和科学内涵 | 第20-32页 |
一、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20-24页 |
1. 世情:世界局势的新变化是外部条件 | 第21页 |
2. 国情:国内发展的新情况是内在要求 | 第21-22页 |
3. 党情: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是催生力量 | 第22-23页 |
4. 舆情:舆论风向的新特征是诱发因素 | 第23-24页 |
二、“四个重大界限”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 第24-28页 |
1. “四个重大界限”的科学内涵解读 | 第24-26页 |
2. “四个重大界限”的相互关系 | 第26-28页 |
三、大学生实现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28-32页 |
1. 大学生实现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理论价值 | 第28-29页 |
2. 大学生实现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现实意义 | 第29-32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基本原则和评判标准 | 第32-41页 |
一、大学生实现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基本原则 | 第32-36页 |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原则 | 第32-33页 |
2. 坚持分清是非与促进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 第33-34页 |
3. 坚持明辨真伪与提升理论水平相结合的原则 | 第34-35页 |
4. 坚持创新发展与继承借鉴吸收相结合的原则 | 第35-36页 |
二、实现大学生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评判标准 | 第36-41页 |
1. 是否坚持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标准 | 第37-38页 |
2. 是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追求的标准 | 第38-39页 |
3. 是否坚持言行统一、重在落实的标准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理论误区和现实障碍 | 第41-55页 |
一、当前社会思潮中凸显的理论误区 | 第43-51页 |
1. 思想理论领域的多元化对大学生的误导 | 第43-45页 |
2. 经济建设领域的两种倾向对大学生的误导 | 第45-47页 |
3. 政治改革领域的西方民主思想对大学生的误导 | 第47-49页 |
4. 文化发展领域的碰撞对大学生的误导 | 第49-51页 |
二、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障碍 | 第51-55页 |
1. 社会环境方面的不良风气和影响 | 第51-52页 |
2. 学校教育方面的教学误区和问题 | 第52-53页 |
3. 家庭影响方面的错误思想和观念 | 第53-54页 |
4. 大学生个体方面的认识和信仰问题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实现大学生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路径选择 | 第55-77页 |
一、去伪存真,辨非明是:在“两课”教学中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教育 | 第56-62页 |
1. 指导思想:在分清是非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57-58页 |
2. 经济制度:在吸收借鉴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 第58-59页 |
3. 政治民主:在鉴别真伪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第59-60页 |
4. 思想文化:在中西结合中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 | 第60-61页 |
5. 方法优化: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人性化方法 | 第61-62页 |
二、统筹规划,五位一体:在社会宏观层面营造积极向上的整体氛围 | 第62-70页 |
1. 改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 第63-65页 |
2. 批判错误思潮,引领社会思想发展 | 第65-66页 |
3.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之路 | 第66-67页 |
4. 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光辉形象 | 第67-69页 |
5. 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学生心理认同 | 第69-70页 |
三、活动丰富,实践多元:在大学生主体层面促进实现方式的多元化 | 第70-77页 |
1. 引导大学生在文艺活动中宣传划清“四个重大界限” | 第71-72页 |
2. 指导大学生在学生组织中践行划清“四个重大界限” | 第72-73页 |
3. 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贯彻划清“四个重大界限” | 第73-74页 |
4. 要求大学生党员干部率先实现划清“四个重大界限” | 第74-75页 |
5. 倡导大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自觉学习“四个重大界限”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