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10-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国内关于“文革”政治心理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国内关于大众政治心理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国外关于“文革”爆发心理原因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 ·简要评价 | 第15-16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 ·历史研究法 | 第16页 |
| ·内容分析法 | 第16页 |
| ·访谈法 | 第16-17页 |
| ·论文的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第17-18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7页 |
| ·论文的重点及难点 | 第17-18页 |
| 第2章 “文革”和政治心理基本理论概述 | 第18-22页 |
| ·“文革”的界定 | 第18-19页 |
| ·“文革”的性质 | 第18页 |
| ·“文革”的发展阶段 | 第18-19页 |
| ·政治心理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 ·政治心理的概念 | 第19页 |
| ·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 ·“文革”期间大众及大众政治心理的界定 | 第20-22页 |
| 第3章 “文革”期间大众政治心理分析 | 第22-30页 |
| ·政治认知日趋明朗理智 | 第22-25页 |
| ·萌芽阶段—阶级斗争为辅,重点关注经济建设 | 第22-23页 |
| ·“文革”前期—接受“革命理论”,热心拥护文化革命 | 第23-24页 |
| ·“文革”后期—开始冷静反思,实现认知理性转变 | 第24-25页 |
| ·政治感情真实而强烈 | 第25-27页 |
| ·大众情绪夸张简单 | 第25-26页 |
| ·领袖崇拜情感狂热 | 第26-27页 |
| ·政治动机高度革命化 | 第27-28页 |
| ·加入“革命者”队伍—明确的亲和动机 | 第27页 |
| ·彰显革命斗志决心—单纯的自尊动机 | 第27-28页 |
| ·成为“革命佼佼者”—强烈的成就动机 | 第28页 |
| ·政治人格富于权威色彩 | 第28-30页 |
| 第4章 “文革”期间大众政治心理的成因 | 第30-38页 |
| ·高度革命化的政治氛围奠定大众政治心理形成的基础 | 第30-31页 |
| ·革命构成大众政治心理的单一主旋律 | 第30页 |
| ·革命构成大众政治心理的唯一评价标准 | 第30-31页 |
| ·“文革”前后的教育制度渐染大众政治心理状态 | 第31-32页 |
| ·教育内容的极端政治化:党化教育与危机意识的灌输 | 第31页 |
| ·教育理念的固定化:榜样效应与个性缺乏 | 第31-32页 |
| ·教育的后果:阶级观念与权威人格的形成 | 第32页 |
| ·不良政治文化引导大众非理性政治认知及理性转变 | 第32-34页 |
| ·狭隘、顺从理念加剧非理性水平 | 第32-33页 |
| ·宗法等级意识泛化非理性范围 | 第33页 |
| ·不良政治文化的“超稳定性”延续非理性周期 | 第33-34页 |
| ·社会生活环境直接左右大众政治情感 | 第34-35页 |
| ·政治传媒指向主导大众情绪发展态势 | 第34页 |
| ·社会历史原因引发强烈领袖崇拜 | 第34-35页 |
| ·内外合力综合影响大众政治动机 | 第35-38页 |
| ·政治需求是导致革命化政治动机的基础 | 第35-36页 |
| ·“阶级斗争文化”是引发政治动机的诱因 | 第36-38页 |
| 第5章 “文革”期间大众政治心理的作用及评价 | 第38-40页 |
| ·“文革”期间大众政治心理的作用 | 第38-39页 |
| ·透视、理解“文革”大众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 第38页 |
| ·反映、预测“文革”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 | 第38-39页 |
| ·推进、加快“文革”历史进程变革的重要力量 | 第39页 |
| ·对“文革”中大众政治心理作用的评价 | 第39-40页 |
| 第6章 以“文革”为鉴,培育国民健康政治心理 | 第40-48页 |
| ·打造民主政治氛围,奠定国民健康政治心理形成基础 | 第40-41页 |
| ·坚持发展民主政治,确定政治发展主旋律 | 第40-41页 |
| ·全面重构科学评价标准,倡导正确政治价值观 | 第41页 |
| ·创新教育制度,打造良好思想文化环境 | 第41-43页 |
| ·正确强调教育功能的政治化,培育理性政治认同感 | 第41-42页 |
| ·科学坚持教育理念的灵活性,发展健全人格 | 第42-43页 |
| ·批判传统政治文化糟粕,促进公民树立主体意识 | 第43-44页 |
| ·弱化狭隘、顺从理念,培育公民有序参与意识 | 第43页 |
| ·抛弃宗法等级意识,培养平等意识 | 第43-44页 |
| ·严禁专制人治思想,宣扬民主法制意识 | 第44页 |
| ·完善政治传媒机制,引导公民形成理性政治情感 | 第44-46页 |
| ·吸取“文革”教训,促进政治传媒途径多元化 | 第45页 |
| ·借鉴“文革”历史,争取政治传媒内容全面化 | 第45页 |
| ·合理地、正确地运用政治传媒中的典型宣传 | 第45-46页 |
| ·拓展合理政治需求,影响公民构筑适度政治动机 | 第46-48页 |
| ·正确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打造平和政治心理 | 第46-47页 |
| ·充分学习丰富的政治知识,发展理性政治需求 | 第47-48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48-50页 |
|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众政治心理研究弥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 第48页 |
| ·内容分析方法的运用创新了“文化大革命”研究方法 | 第48页 |
| ·大众政治心理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 第48页 |
| ·论文研究的不足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