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论文选题目的 | 第9页 |
| ·论文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理论分析法 | 第15页 |
| ·文献分析法 | 第15页 |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 ·提出政府回应机制建设 | 第15页 |
| ·规范公民参与程序设计 | 第15-16页 |
| 第2章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 ·公民社会理论 | 第16-18页 |
| ·公民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公民社会理论在本文中的价值 | 第18页 |
|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20页 |
|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8-20页 |
| ·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本文中的价值 | 第20页 |
| ·协商民主理论 | 第20-23页 |
| ·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协商民主理论在本文中的价值 | 第21-23页 |
| 第3章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 | 第23-30页 |
|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时代背景 | 第23页 |
|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不健全 | 第23-25页 |
|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不规范 | 第25-26页 |
|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组织化程度低 | 第26页 |
|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主动性不强 | 第26-27页 |
|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7-30页 |
| ·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 第27页 |
| ·政务信息公开程度低 | 第27-28页 |
| ·决策者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认识不到位 | 第28-29页 |
| ·公民参与能力不足 | 第29-30页 |
| 第4章 美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6页 |
| ·美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以美国利益团体为例 | 第30-34页 |
| ·内部游说 | 第32页 |
| ·外部游说 | 第32-33页 |
| ·影响选举 | 第33页 |
| ·法院诉讼 | 第33-34页 |
| ·美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6页 |
| 第5章 完善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对策 | 第36-45页 |
| ·树立决策者正确的参与理念 | 第36-37页 |
| ·充分认识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体地位 | 第36页 |
| ·正确认识公民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完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设计 | 第37-42页 |
| ·保障公民知情权 | 第37-39页 |
| ·开辟新的政治参与渠道 | 第39-40页 |
| ·规范公民参与程序设计 | 第40-41页 |
| ·加快政府回应机制建设 | 第41-42页 |
| ·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组织化程度 | 第42-43页 |
| ·拓展非政府组织 | 第42-43页 |
| ·营造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 | 第43页 |
| ·培养公民参与能力 | 第43-45页 |
| ·强化公民参与意识 | 第43-44页 |
| ·增强公民参与能力 | 第44-45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