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品牌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12页 |
·基于品牌研究的学术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相关概念的研究及界定 | 第14-24页 |
·品牌 | 第14-16页 |
·品牌的内涵 | 第16页 |
·品牌资产 | 第16-17页 |
·品牌形象 | 第17页 |
·品牌识别 | 第17-19页 |
·品牌传播 | 第19-21页 |
·品牌体验 | 第21-24页 |
·论文思路 | 第24-25页 |
第2章 关于品牌设计工作方法的研究背景 | 第25-31页 |
·关于品牌设计工作方法的经济、技术背景 | 第25-29页 |
·品牌营销模式的转变 | 第25-26页 |
·品牌传播的多元化 | 第26-28页 |
·体验经济的到来 | 第28-29页 |
·企业形象设计的现状与困境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品牌识别设计机构的工作方法 | 第31-46页 |
·LANDOR 公司的品牌构建方法 | 第31-38页 |
·Landor 公司品牌构建及设计服务 | 第31-33页 |
·landor 公司品牌构建的程序 | 第33-36页 |
·Landor 公司品牌策略设计方法 | 第36页 |
·Landor 公司的案例分析 | 第36-38页 |
·LIPPINCOTT MERCER 公司品牌构建方法 | 第38-40页 |
·Lippincott Merce 公司品牌服务 | 第38-40页 |
·Lippincott Mercer 案例分析 | 第40页 |
·其他公司与机构品牌构建方法 | 第40-45页 |
·通感设计 | 第41-42页 |
·视觉品牌塑造 | 第42-44页 |
·声音品牌塑造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品牌识别的变化趋向 | 第45页 |
·品牌识别的过程分析工具的提出 | 第45-46页 |
第4章 品牌传播机构的工作方法 | 第46-53页 |
·奥美与360 度品牌管理与品牌体验 | 第46-49页 |
·360 度品牌管理 | 第46-47页 |
·360 度品牌管理中的品牌体验 | 第47-49页 |
·智威汤逊与全方位品牌传播 | 第49-50页 |
·电通与品牌蜂窝模型 | 第50-51页 |
·尼尔森与品牌传播效果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品牌评估、咨询机构的工作方法 | 第53-59页 |
·INTERBRAND 与整合品牌传播方法 | 第53-55页 |
·AXHUM 品牌构建与BRAND VOICE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企业的品牌构建工作方法 | 第59-82页 |
·AU 公司品牌构建方法 | 第59-70页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品牌构建方法 | 第70-80页 |
·中国移动品牌构建 | 第70-77页 |
·中国移动品牌所面临的挑战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移动通信品牌识别的多元化 | 第80-81页 |
·移动通信品牌传播的多元化、分众化 | 第81页 |
·移动通信品牌体验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 第81-82页 |
第7章 品牌识别、传播与体验工作方法与ICE 模型 | 第82-93页 |
·品牌工作方法的回顾与总结 | 第82-88页 |
·品牌工作方法回顾 | 第82-87页 |
·品牌工作方法总结 | 第87-88页 |
·品牌识别、传播与体验工作方法的提出 | 第88-93页 |
·ICE 模型的构建 | 第88-90页 |
·ICE Tool 的案例应用 | 第90-93页 |
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