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茴香中莽草酸提取分离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莽草酸的理化性质 | 第11页 |
| ·莽草酸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 | 第11-13页 |
| ·抗菌抗肿瘤作用 | 第12页 |
| ·抗血栓形成作用 | 第12页 |
| ·抗脑缺血作用 | 第12-13页 |
| ·莽草酸的制备方法 | 第13-18页 |
| ·从八角属植物中提取分离法 | 第13-14页 |
| ·生物法 | 第14页 |
| ·化学合成法 | 第14-18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18-21页 |
| ·离子交换树脂的概念及分类 | 第18页 |
|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特点 | 第18-19页 |
| ·离子交换和吸附原理 | 第19-20页 |
| ·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 第20-21页 |
| ·论文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微波辅助测定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含量 | 第23-29页 |
| ·莽草酸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 ·色谱法 | 第23页 |
| ·比色法 | 第23-24页 |
| ·微波辅助分光光度法 | 第24-29页 |
|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5-28页 |
| ·结论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超声-微波协同提取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酸 | 第29-38页 |
|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第29-30页 |
| ·溶剂提取法 | 第29页 |
| ·水蒸气蒸馏法 | 第29页 |
| ·升华法 | 第29-30页 |
| ·超声波、微波、超声-微波协同萃取的对比 | 第30-31页 |
| ·超声波萃取技术 | 第30页 |
| ·微波萃取技术 | 第30-31页 |
| ·微波-超声波协同萃取技术 | 第31页 |
|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莽草酸的检测及计算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 ·溶剂对莽草酸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 ·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微波功率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料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4页 |
| ·正交实验 | 第34-36页 |
| ·超声-微波协同提取与煎煮法的比较 | 第36页 |
| ·提取次数的确定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D101树脂对莽草酸粗提液的脱色研究 | 第38-44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8-39页 |
| ·树脂预处理 | 第39页 |
| ·样品预处理及测定方法 | 第39页 |
| ·吸附实验 | 第39页 |
| ·树脂的再生 | 第39-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40页 |
| ·D101静态吸附实验 | 第40-42页 |
| ·动态吸附实验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离子交换吸附莽草酸的研究 | 第44-61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 ·树脂的预处理 | 第45页 |
| ·分析方法 | 第45页 |
| ·静态实验过程 | 第45-46页 |
| ·动态实验过程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9页 |
|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46-47页 |
| ·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 | 第47-49页 |
| ·D380吸附莽草酸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 第49-53页 |
| ·D380分离纯化莽草酸的动态柱条件的选择 | 第53-58页 |
| ·莽草酸提取液离交实验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总结 | 第61-62页 |
| ·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附录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