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壹 引言 | 第7-9页 |
| 1 上海的地位 | 第7-8页 |
| ·上海的地理位置 | 第7页 |
| ·上海的人口情况 | 第7页 |
| ·上海市区的辖区范围 | 第7-8页 |
| 2 上海话的形成 | 第8页 |
| 3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第8-9页 |
| 贰:理论背景 | 第9-12页 |
| ·言语社团(The Speech Community) | 第9页 |
| ·城市方言学(Urban Dialectology) | 第9-10页 |
| ·语言变异理论 | 第10页 |
| ·语言竞争 | 第10-11页 |
| ·官话扩散理论 | 第11-12页 |
| 叁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2-14页 |
| 肆 研究的对象 | 第14-24页 |
| ·选择该变项的原因 | 第14页 |
| ·从母细音字覆盖的范围 | 第14页 |
| ·设置变项 | 第14-15页 |
| ·发音人的基本情况 | 第15-18页 |
| ·随机抽样调查中发音人 | 第15-17页 |
| ·快速隐身调查的发音人 | 第17页 |
| ·不侵入调查的发音人 | 第17-18页 |
| ·调查表和调查方法的介绍 | 第18-24页 |
| ·随机抽样调查 | 第18-20页 |
| ·随机抽样调查表设计 | 第18-20页 |
| ·随机抽样调查的过程 | 第20页 |
| ·快速隐身调查法 | 第20-22页 |
| ·快速隐身调查的运用 | 第21-22页 |
| ·不侵入调查法 | 第22页 |
| ·调查法总结 | 第22-24页 |
| 伍 普通话对上海话的渗透 | 第24-57页 |
| ·、渗透过程 | 第24-40页 |
| ·年龄 | 第24-30页 |
| ·此次随机抽样调查所显示出的年龄差异 | 第24-27页 |
| ·起变问题(action) | 第27-30页 |
| ·性别差异 | 第30-36页 |
| ·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出的性别差异 | 第31-34页 |
| ·两种隐身调查中性别的差异 | 第34-36页 |
| ·居住区域 | 第36-39页 |
| ·发音人居住区域的分布情况及分析 | 第36-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渗透方式 | 第40-51页 |
| ·口语词和非口语词 | 第40-41页 |
| ·随机抽样调查中的整体变化分析 | 第41-42页 |
| ·口语词中四项个案的分析 | 第42-47页 |
| ·普通话中缺失义项的词:"贱" | 第42-43页 |
| ·普通话中语法结构没有对应的词:"嚼" | 第43-44页 |
| ·上海话与普通话皆口语词相同用法:"钱"作姓 | 第44-45页 |
| ·"静安"的"静" | 第45-47页 |
| ·随机抽样调查第二部分反映的特点 | 第47-48页 |
| ·例外现象 | 第47-48页 |
| ·构词(变项出现位置的前后关系)影响变化快慢 | 第48-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渗透的程度 | 第51-57页 |
| ·随机抽样调查的两种风格 | 第51-54页 |
| ·随机抽样调查风格的细分 | 第53-54页 |
| ·隐身调查的两种风格 | 第54-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陆 结论 | 第57-60页 |
| 附录 | 第60-62页 |
| 调查表 | 第60-62页 |
| 注释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