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一、前言 | 第8-14页 |
| (一) 研究的缘起和现状 | 第8-13页 |
| 1.当代道德教育的困境—道德教育的边缘化、外在化和知识化 | 第8-9页 |
| 2.真正的教学是知识性与道德性的统一 | 第9-11页 |
| 3.交往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 第11-13页 |
|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3页 |
| (三)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 二、交往和教学交往思想的历史梳理和概念分析 | 第14-24页 |
| (一) 交往理论的发展 | 第14-18页 |
| 1.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14-16页 |
| 2.关注交往:教育学视界的转换 | 第16-18页 |
| (二) 教学交往是教学活动复杂性的具象表达 | 第18-24页 |
| 1.几种不同的教学活动本质概说 | 第18-19页 |
| 2.教学交往的基本内涵及特殊性 | 第19-22页 |
| 3.交往教育过程的教育学意义 | 第22-24页 |
| 三、交往与个体道德形成的关系 | 第24-35页 |
| (一) 教育性交往活动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 第24-28页 |
| 1.道德的产生与交往 | 第24-26页 |
| 2.个体思想品德的内在形成机制与交往 | 第26-28页 |
| (二) 教学交往的道德意蕴 | 第28-35页 |
| 1.教学交往:一种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方式 | 第28-31页 |
| 2.师生交往的德育功能和价值的思考 | 第31-32页 |
| 3.课堂交往活动中的德育 | 第32-35页 |
| 四、路径探寻:在教学交往中实现师生德性的共同成长 | 第35-51页 |
| (一)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性"师生沟通 | 第35-40页 |
| 1.形成理解性教学价值观 | 第36-38页 |
| 2.道德教育从独白走向对话 | 第38-40页 |
| (二)实现道德学习从知识到生活的转向 | 第40-45页 |
| 1.尝试使用道德叙事策略 | 第41-43页 |
| 2.重视日常生活中真实道德冲突的创设 | 第43-45页 |
| (三)改善教师交往的艺术 | 第45-51页 |
| 1.建立动态的多向交往模式 | 第45-46页 |
| 2.追寻真诚、倾听和自由的艺术 | 第46-51页 |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