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内六线横江—大关段主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8页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5-1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4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3页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5-28页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第28-43页
   ·地形地貌第28-29页
   ·气象特征第29-30页
   ·地层岩性第30-35页
     ·第四系(Q)第30-31页
     ·白垩系(K)第31页
     ·侏罗系(J)第31页
     ·三叠系(T)第31-32页
     ·二叠系(P)第32页
     ·泥盆系(D)第32-33页
     ·志留系(S)第33-34页
     ·奥陶系(O)第34页
     ·寒武系(C)第34-35页
   ·地质构造第35-40页
     ·大地构造第35-36页
     ·区域地质构造第36-39页
     ·地震第39-40页
   ·水文地质第40-42页
     ·地下水类型第40-41页
     ·地下水化学类型第41-42页
   ·不良地质第42页
   ·特殊地质第42-43页
第3章 研究区主要地质灾害问题现状第43-57页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第43页
   ·研究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与基本特征第43-57页
     ·崩塌第43-50页
     ·滑坡第50-53页
     ·泥石流第53-57页
第4章主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第57-97页
   ·地质危险性评估定量化的意义第57页
   ·评估方法第57-66页
     ·模糊综合评判法第57-61页
     ·层次分析法第61-66页
     ·综合指数法第66页
   ·崩塌地质灾害稳定度分析与评价第66-75页
     ·崩塌稳定度等级的划分第67页
     ·预测因素的选择及其等级的划分第67-69页
     ·隶属函数的确定及评判因素权重分配第69-71页
     ·权重分配第71-74页
     ·内六线横江-大关段崩塌稳定度评判及结果检验第74-75页
   ·滑坡危险度评价第75-85页
     ·滑坡危险度等级的划分及预测因素的选择第76-80页
     ·评判因素权重分配及评价模型第80-82页
     ·内六线横江-大关段滑坡危险度评判及结果检验第82-85页
   ·泥石流危险度评判第85-95页
     ·泥石流危险度等级的划分及预测因素的选择第87-89页
     ·评判因素权重分配及评价模型第89-92页
     ·内六线横江-大关段泥石流危险度评判及结果检验第92-95页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5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第97-139页
   ·概述第97-99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第99-105页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第99-101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101-104页
     ·建立危险性评价分级标准第104-105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第105-106页
   ·基于可拓学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第106-122页
     ·可拓学的基本理论第107-112页
     ·可拓综合评价方法第112-114页
     ·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第114-121页
     ·评价结果分析第121-122页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第122-132页
     ·模糊综合评判法原理第123-125页
     ·建立模糊评价模型第125页
     ·确定隶属函数第125-126页
     ·构造模糊矩阵第126-127页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第127-129页
     ·模糊变换与综合评判第129页
     ·评价单元的划分及计算第129-130页
     ·评价结果分析第130-132页
   ·内六线横江至大关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第132-137页
     ·评估原则第132页
     ·评估结果第132-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6章 内六线横江至大关段主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第139-151页
   ·崩塌的防治第139-142页
     ·崩塌防治原则第139页
     ·崩塌防治对策第139页
     ·崩塌防治措施第139-142页
   ·滑坡的防治第142-146页
     ·防治原则第142-143页
     ·防治措施第143-146页
   ·泥石流的防治第146-151页
     ·泥石流防治原则第146页
     ·泥石流防治方案第146-147页
     ·防治措施第147-151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151-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SP2812的多通道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下一篇:便携式铁道车轮外形测量仪的准确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