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13-14页 |
| ·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第13-14页 |
| ·成都是我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第14页 |
| ·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研究的意义 | 第14-19页 |
| ·成都乡村景观特色 | 第15页 |
| ·成都农村新型社区当前规划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8页 |
| ·农村社区规划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 ·论文写作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 第19页 |
|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 第2章 农村社区规划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21-41页 |
| ·农村社区与农村新型社区 | 第21-24页 |
| ·社区的概念 | 第21页 |
| ·农村型社区与城市型社区 | 第21-23页 |
| ·农村社区与农村新型社区 | 第23-24页 |
| ·社区规划 | 第24-29页 |
| ·社区发展运动 | 第24-25页 |
| ·西方传统居住区规划向社区规划的转变 | 第25-27页 |
| ·我国社区规划研究成果 | 第27-29页 |
| ·农业布局理论 | 第29-31页 |
|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 第29-30页 |
| ·农业布局理论的应用 | 第30-31页 |
| ·交往与空间 | 第31-39页 |
| ·户外活动的类型 | 第31-32页 |
| ·有利于邻里交往的空间规模 | 第32-34页 |
| ·有利于邻里交往的空间组织的原则 | 第34-36页 |
| ·社区中心 | 第36-39页 |
| ·小结 | 第39-41页 |
| 第3章 国内外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实践研究 | 第41-53页 |
| ·韩国新村建设运动的启示 | 第41-44页 |
| ·以改善居住条件为新村建设的切入点 | 第42页 |
| ·以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立足点 | 第42-43页 |
| ·民间组织的发展促使新村建设的转型 | 第43页 |
| ·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是新村建设的最终成果 | 第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欧盟农村社区建设 | 第44-47页 |
| ·欧盟乡村社区发展的约束性“边界” | 第44-45页 |
| ·欧盟乡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 第45-46页 |
| ·欧盟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因地制宜 | 第46页 |
| ·欧盟乡村社区的空间组织 | 第46-47页 |
| ·我国农村建设的实践 | 第47-51页 |
| ·以工促农的华西村 | 第47-48页 |
| ·山东南张楼村的“巴伐利亚试验” | 第48-49页 |
| ·成都三圣乡花香农居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4章 成都地区农村社区发展与规划现状 | 第53-77页 |
| ·成都农村发展概况 | 第53-55页 |
| ·成都农村的地域特征 | 第53-54页 |
| ·成都农村发展概况 | 第54-55页 |
| ·成都地区传统农村发展现状调查 | 第55-66页 |
| ·调查说明 | 第55-56页 |
| ·家庭状况及受教育程度特点 | 第56页 |
| ·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特点 | 第56-58页 |
| ·农村家庭年收入特点 | 第58-59页 |
| ·村落用地结构特点 | 第59-61页 |
| ·村落公共服务设施的特点 | 第61-63页 |
| ·村落基础设施的特点 | 第63-65页 |
| ·调查小结 | 第65-66页 |
| ·成都地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工作概况与评价 | 第66-70页 |
| ·成都农村新型社区规划概况 | 第66-67页 |
| ·规划指导思想存在不足 | 第67-68页 |
| ·社区核心聚居点选址不合理 | 第68-69页 |
| ·重物质空间轻产业支撑 | 第69-70页 |
| ·公众参与缺失 | 第70页 |
| ·成都已建成农村新型社区暴露的主要问题 | 第70-75页 |
| ·调查说明 | 第70-71页 |
| ·就业困难、收入水平低下是集中居民现阶段最大的问题 | 第71-72页 |
| ·居住与生产存在矛盾 | 第72-73页 |
| ·地域景观特色丧失 | 第73-74页 |
| ·交往空间遗落 | 第74-75页 |
|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75页 |
| ·小结 | 第75-77页 |
| 第5章 成都地区农村社区规划对策 | 第77-107页 |
| ·农村社区产业规划 | 第77-81页 |
| ·成都农村社区的发展类型 | 第77-78页 |
| ·成都市域农业产业圈层区划 | 第78-79页 |
| ·镇域尺度的农业产业布局 | 第79-80页 |
| ·延伸产业链 | 第80-81页 |
| ·成都地区农村社区规划的分类 | 第81-85页 |
| ·农村社区的分类 | 第81-82页 |
| ·农村社区空间分布体系 | 第82-84页 |
| ·变动型农村社区与稳定型农村社区对比 | 第84-85页 |
| ·成都农村社区空间规划 | 第85-97页 |
| ·成都农村社区的选址 | 第85-86页 |
| ·总平面布局模式 | 第86-89页 |
| ·农村社区生活设施配套 | 第89-91页 |
| ·农村社区生产设施配套 | 第91-93页 |
| ·街道空间设计 | 第93-95页 |
| ·社区中心设计 | 第95-97页 |
| ·都江堰石桥社区的工程实践 | 第97-107页 |
| ·石桥村现状 | 第97-98页 |
| ·石桥社区规划指导思想 | 第98-99页 |
| ·产业规划 | 第99-102页 |
| ·村域基础设施规划 | 第102-103页 |
| ·空间管制规划 | 第103-104页 |
| ·核心聚居点建设规划 | 第104-107页 |
| 结语 | 第107-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 附录一:调研问卷 | 第112-116页 |
| 附录二:补充调研问卷 | 第116-11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