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绪论 | 第11-23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 ·对城市形象提升的作用 | 第12页 |
| ·对城市文化传达的作用 | 第12页 |
| ·对周围环境及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 第13-14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的目标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的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5-21页 |
| ·相关概念的诠释 | 第15-17页 |
| ·建筑形态创作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 第21-23页 |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21页 |
| ·课题研究的框架 | 第21-23页 |
| 第2章.我国铁路客站的发展历程及形态差异分析 | 第23-37页 |
| ·我国铁路客站的发展概述 | 第23-25页 |
| ·不同阶段铁路客站建筑形态差异分析 | 第25-37页 |
| ·从功能和空间组织上分析 | 第25-33页 |
| ·从形体和结构上分析 | 第33-35页 |
| ·从文化和建筑审美角度分析 | 第35-37页 |
| 第3章.新时期我国铁路客站建筑形态丰富多样的缘由 | 第37-48页 |
| ·新时期我国铁路客站建设背景 | 第37-41页 |
| ·铁路网的规划建设 | 第37-40页 |
| ·铁路客站的规划建设 | 第40-41页 |
| ·影响新时期我国铁路客站建筑形态创作的主要因素 | 第41-45页 |
| ·设计观念上的变化 | 第41-42页 |
| ·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42页 |
| ·科学技术的支撑 | 第42-45页 |
| ·新时期我国铁路客站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 第45-46页 |
| ·建筑师的能动作用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新时期我国铁路客站建筑形态研究 | 第48-98页 |
| ·建筑整体形态的选择 | 第48-60页 |
| ·侧重对基本几何形态的表达 | 第48-52页 |
| ·侧重对自然形态的模拟 | 第52-56页 |
| ·侧重对传统建筑形式的借鉴 | 第56-58页 |
| ·形态的整合 | 第58-60页 |
| ·建筑整体形态特征分析 | 第60-73页 |
| ·重视建筑形体的整体性 | 第60-62页 |
| ·建筑形体水平舒展,具有一定的动态美 | 第62-67页 |
| ·建筑形态体现地域文化 | 第67-73页 |
| ·建筑形态的外部界面特征 | 第73-83页 |
| ·界面的匀质化和纯净化 | 第73-74页 |
| ·界面的模糊化 | 第74-76页 |
| ·界面材料的充分表现 | 第76-83页 |
| ·建筑形态的结构表达 | 第83-89页 |
| ·建筑形态与结构的关系 | 第83-84页 |
| ·新型树状结构的特点及运用 | 第84-86页 |
| ·结构形态和建筑形象的统一 | 第86-89页 |
| ·建筑形态的空间表达 | 第89-94页 |
| ·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特征 | 第89-91页 |
| ·建筑内部空间的表达 | 第91-94页 |
| ·建筑形态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特征 | 第94-96页 |
| ·建筑形态参与外部环境的整体性表达 | 第94-96页 |
| ·建筑形态参与外部环境的连续性表达 | 第96页 |
| ·小结 | 第96-98页 |
| 第5章.新时期我国铁路客站设计实践研究 | 第98-108页 |
| ·新郴州站(小组设计实践) | 第98-103页 |
| ·新汨罗站(小组设计实践) | 第103-108页 |
| 第6章.新时期我国铁路客站建筑形态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及对形态的多维度思考 | 第108-116页 |
| ·新时期我国铁路客站建筑形态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 第108-112页 |
| ·过于重视建筑形式 | 第108-109页 |
| ·建筑细部的缺失 | 第109-110页 |
| ·建筑规模偏大 | 第110-112页 |
| ·正确的立足点及对形态多维度的思考 | 第112-116页 |
| ·三个立足点 | 第112-113页 |
| ·随时体验的审美 | 第113-114页 |
| ·从彰显到含隐 | 第114-115页 |
| ·生态化的建筑形态 | 第115-116页 |
| 结论 | 第116-118页 |
| 致谢 | 第118-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 图片来源 | 第122-12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