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古镇外部空间特色的类型学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选题依托 | 第11页 |
| ·问题导向 | 第11-12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 ·成都古镇 | 第12-13页 |
| ·成都平原 | 第13页 |
| ·外部空间 | 第13-14页 |
| ·类型学 | 第14-15页 |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国外外部空间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国内外部空间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成都古镇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研究的主体、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的主体 | 第18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历史文案法 | 第19页 |
| ·实地调研法 | 第19页 |
| ·建筑类型学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分析与归纳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0-2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 第2章 类型学理论及方法 | 第22-30页 |
| ·理论产生及其基本观点 | 第22-28页 |
| ·概念与研究范畴 | 第22-23页 |
| ·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 第23-26页 |
| ·类型学方法 | 第26页 |
| ·研究趋势 | 第26-28页 |
| ·课题对类型学研究方法的引入 | 第28-30页 |
| 第3章 成都古镇整体空间特征与基本类型 | 第30-50页 |
| ·成都古镇概述 | 第30-32页 |
| ·成都古镇基本概况 | 第30-31页 |
| ·成都古镇调研情况 | 第31-32页 |
| ·整体空间环境的生成 | 第32-36页 |
| ·水孕成都 | 第32-34页 |
| ·天府之国 | 第34-35页 |
| ·海纳百川 | 第35-36页 |
| ·空间形态影响因素 | 第36-43页 |
| ·中心城市的影响 | 第37-38页 |
| ·路网 | 第38-41页 |
| ·水网 | 第41-43页 |
| ·成都平原城镇群的特征 | 第43-50页 |
| ·成都平原城镇群特征 | 第43-44页 |
| ·成都古镇基本类型 | 第44-50页 |
| 第4章 古镇外部空间的类型学研究 | 第50-104页 |
| ·外部空间类型的选择 | 第50-51页 |
| ·外部空间的构成 | 第50页 |
| ·类型选择的原则与意义 | 第50-51页 |
| ·古镇外部空间的外延——“界” | 第51-61页 |
| ·“界”的基本认识 | 第51页 |
| ·成都古镇的“界” | 第51-59页 |
| ·“界”的地域类型特征 | 第59-61页 |
| ·古镇外部空间的骨架——“架” | 第61-82页 |
| ·“架”的基本认识 | 第61-63页 |
| ·成都古镇的“架” | 第63-71页 |
| ·架中的界面 | 第71-75页 |
| ·“架”的地域类型特征 | 第75-82页 |
| ·古镇外部空间的节点——“点” | 第82-89页 |
| ·“点”的基本认识 | 第82-83页 |
| ·成都古镇的“点” | 第83-88页 |
| ·“点”的地域类型特征 | 第88-89页 |
| ·古镇外部空间的肌理——“群” | 第89-104页 |
| ·“群”的基本认识 | 第90-91页 |
| ·成都古镇的“群” | 第91-97页 |
| ·公共中心组群的类型特征 | 第97-101页 |
| ·宅院组群的类型特征 | 第101-104页 |
| 第5章 古镇外部空间类型学思考的启示 | 第104-107页 |
| 后记 | 第107-110页 |
| 参考目录 | 第110-113页 |
| 附录1 成都古镇现状调研照片 | 第113-117页 |
| 附录2 探访成都古镇 | 第117-125页 |
| 附录3 成都平原的会馆 | 第125-126页 |
| 附录4 硕士就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