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30页 |
第一节 趋磁细菌简介 | 第12-13页 |
·趋磁细菌定义 | 第12页 |
·趋磁细菌的形态特征 | 第12页 |
·磁小体特征 | 第12-13页 |
·趋磁-趋氧运动 | 第13页 |
第二节 趋磁细菌的生态分布特征 | 第13-20页 |
·淡水生境 | 第14-17页 |
·海洋生境 | 第17-19页 |
·其他生境 | 第19-20页 |
第三节 趋磁细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趋磁细菌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趋磁细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 | 第24页 |
第四节 趋磁细菌的分离、纯化和培养 | 第24-26页 |
第五节 趋磁细菌的研究意义和作用 | 第26-28页 |
·生物学意义 | 第26-27页 |
·环境指示作用 | 第27-28页 |
·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 第28页 |
第六节 亟待解决的难题和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28-30页 |
·亟待解决的难题 | 第28-29页 |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青岛汇泉湾海洋趋磁细菌多样性研究 | 第30-47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30-38页 |
·样品采集 | 第30页 |
·趋磁细菌的收集 | 第30页 |
·趋磁细菌的显微镜观察 | 第30-31页 |
·荧光显微镜计数 | 第31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形态观察 | 第31-32页 |
·PCR-RFLP法分析海洋趋磁细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 | 第32-38页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趋磁细菌的收集和光镜下观察趋磁细菌的趋磁性 | 第38-39页 |
·海洋趋磁细菌的形态多样性 | 第39页 |
·磁小体排列方式多样性 | 第39-41页 |
·磁小体形态多样性 | 第41-42页 |
·趋磁细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 | 第42-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潮间带海洋趋磁球菌特性研究 | 第47-60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样品采集 | 第47页 |
·趋磁细菌的收集 | 第47页 |
·趋磁细菌的显微镜观察 | 第47页 |
·荧光显微镜计数 | 第47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形态观察 | 第47页 |
·PCR-RFLP分析潮间带趋磁细菌系统发育多样性 | 第47-48页 |
·潮间带趋磁细菌特异探针设计 | 第48页 |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潮间带趋磁细菌同源性 | 第48-50页 |
·潮间带趋磁细菌胞内颗粒物质元素组成的能谱分析 | 第50页 |
·潮间带趋磁细菌的磁滞回线的测量 | 第50页 |
·潮间带趋磁细菌的趋磁行为 | 第50-51页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趋磁细菌的收集和形态观察 | 第51页 |
·潮间带趋磁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多样性 | 第51-55页 |
·QHL磁小体晶体特征 | 第55-58页 |
·QHL细胞的趋磁行为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一株海洋趋磁螺菌的分离和培养 | 第60-66页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第60-63页 |
·样品来源和采集 | 第60页 |
·样品的收集 | 第60页 |
·趋磁细菌的显微镜观察 | 第60页 |
·培养基 | 第60-62页 |
·分离和培养方法 | 第62页 |
·电镜观察 | 第62-63页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63-65页 |
·收集的趋磁细菌样品显微镜观察 | 第63页 |
·培养 | 第63页 |
·电镜观察 | 第63-64页 |
·纯化、培养情况分析 | 第64页 |
·讨论 | 第64-65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66-70页 |
第一节 初步结论 | 第66-67页 |
第二节 讨论 | 第67-69页 |
第三节 创新点 | 第69页 |
第四节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课题资助 | 第80-81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