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8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一) 我国超大城市的概念界定 | 第8-9页 |
(二)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 定性研究方面 | 第10-11页 |
(二) 定量研究方面 | 第11-13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城市公用事业供给评价的方法引入 | 第15-23页 |
一、城市公用事业供给常用评价方法及其局限性 | 第15-17页 |
(一) 城市公用事业供给常用评价方法 | 第15-17页 |
(二) 城市公用事业供给常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 第17页 |
二、城市公用事业供给评价引入主成分分析法的合理性 | 第17-23页 |
(一)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17-20页 |
(二) 主成分分析法在城市公用事业评价中的优势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城市公用事业供给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23-28页 |
一、城市公用事业供给评价的样本选取 | 第23-24页 |
(一) 样本选取的意义 | 第23页 |
(二) 样本选取的内容 | 第23-24页 |
二、城市公用事业供给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24-28页 |
(一)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想及构建原则 | 第24-26页 |
(二) 城市公用事业供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超大城市公用事业供给评价模型构建 | 第28-38页 |
一、超大城市公用事业供给评价分析过程 | 第28-34页 |
(一) 原始数据的建立 | 第28-29页 |
(二) 原始数据标准化 | 第29-30页 |
(三) 相关性分析与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 第30页 |
(四) 主成分因子初始解分析 | 第30-31页 |
(五) 方差贡献率分析 | 第31-32页 |
(六) 旋转后的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分析 | 第32-33页 |
(七) 主成分因子高山碎石图分析 | 第33-34页 |
二、超大城市公用事业供给评价模型导出及运算结果 | 第34-38页 |
(一) 主成分因子解释 | 第34-35页 |
(二) 各主成分因子回归分析及得分模型 | 第35-36页 |
(三) 各城市主成分因子得分及评价排名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提升超大城市公用事业供给绩效的对策建议 | 第38-46页 |
一、超大城市公用事业供给评价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一) 各主成分因子分类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二) 公用事业供给综合实力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二、超大城市公用事业供给绩效提升建议 | 第41-46页 |
(一) 加强城市绿化管理制度建设,适度推行市场化改革 | 第42-43页 |
(二) 推进城市供水供气市场化,完善效能监督机制并提升科技含量 | 第43页 |
(三) 健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强化市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 第43-44页 |
(四)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理顺监管体制和融资渠道 | 第44-45页 |
(五) 改革市政设施建设相关制度,引入和优化市场化机制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表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