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第一章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 第13-19页 |
·积极心理学的涵义 | 第13-16页 |
·积极心理学兴起的必然性 | 第13-14页 |
·积极心理学兴起的可能性 | 第14页 |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 第14-16页 |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 | 第16-17页 |
·倡导积极的取向 | 第16页 |
·致力于实现价值的回归 | 第16-17页 |
·坚持科学实证 | 第17页 |
·积极心理学的功能 | 第17-19页 |
·积极增进 | 第17页 |
·积极预防 | 第17-18页 |
·积极治疗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 第19-25页 |
·消极心理学取向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 | 第19页 |
·削弱了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 第19页 |
·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 第19-20页 |
·不利于形成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 | 第20页 |
·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 第20-25页 |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 第20-22页 |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 第22-25页 |
第三章 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第25-32页 |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 第25-27页 |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现实依据 | 第25-26页 |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 第26-27页 |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第27-28页 |
·兼顾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问题的化解 | 第27页 |
·着重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 | 第27页 |
·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 | 第27-28页 |
·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 第28页 |
·建立起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 第28页 |
·案例 | 第28-32页 |
·构建“五级联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 | 第29页 |
·建立大学生互助心理网络平台 | 第29-30页 |
·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联盟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方法 | 第32-47页 |
·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 | 第32-40页 |
·主观幸福感测量 | 第32-34页 |
·积极人格力量测量 | 第34-39页 |
·意义测量 | 第39-40页 |
·积极心理干预 | 第40-43页 |
·五阶段疗法 | 第41-43页 |
·增进乐观的ABCDE 模式 | 第43页 |
·积极应对挫折 | 第43-44页 |
·引起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因素 | 第43-44页 |
·构建积极的挫折抵御机制 | 第44页 |
·大学生性格与个性的优化 | 第44-45页 |
·大学生个性与性格概述 | 第44页 |
·大学生个性与性格的优化的途径 | 第44-45页 |
·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第45-47页 |
·开设积极心理学学科课程 | 第46页 |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 | 第46页 |
·注重融合性课程的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渗透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