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欠驱动水面船舶航向、航迹非线性鲁棒控制研究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縮略词注释表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0页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选题来源第18-19页
   ·船舶航向、航迹控制国内外研究概述第19-23页
     ·船舶航向控制第19-21页
     ·船舶航迹控制第21-23页
   ·非线性不确定系统的鲁棒控制方法第23-28页
   ·研究内容以及论文主要章节安排第28-30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30-50页
   ·Lyapunov稳定性理论第30-33页
     ·基本概念第30-32页
     ·Lyapunov稳定性定理第32-33页
     ·Barbalet引理第33页
   ·滑模变结构理论第33-42页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基本原理第33-39页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不变性第39-40页
     ·变结构控制系统的抖动问题第40-41页
     ·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的综合第41-42页
   ·Backstepping控制原理第42-44页
   ·自抗扰控制理论第44-48页
     ·自抗扰控制器简介第44页
     ·自抗扰控制器的结构第44-48页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欠驱动水面船舶的运动数学模型第50-64页
   ·引言第50页
   ·船舶运动数学模型第50-60页
     ·船舶运动坐标系统和运动学第50-53页
     ·船舶耦合运动方程建模第53-54页
     ·船舶水平面三自由度一般方程第54-57页
     ·简化的船舶水平面三自由度运动模型第57-58页
     ·响应型船舶运动数学模型第58-60页
     ·舵机模型第60页
   ·干扰的数学模型第60-63页
     ·海风干扰第61页
     ·海浪干扰第61-63页
     ·海流干扰第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船舶航向控制器设计第64-96页
   ·引言第64-65页
   ·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船舶航向控制器设计第65-74页
     ·Norrbin不确定性模型第65-66页
     ·船舶航向自抗扰控制器设计第66-68页
     ·自抗扰控制器参数整定第68-72页
     ·仿真结果第72-74页
   ·基于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的船舶航向控制器设计第74-87页
     ·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第74-81页
     ·船舶航向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器设计第81-83页
     ·仿真结果第83-87页
   ·基于扰动观测器的船舶航向Backstepping控制器设计第87-94页
     ·扰动观测器介绍第87页
     ·船舶不确定性动态方程第87-88页
     ·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第88-89页
     ·船舶航向Backstepping控制器设计第89-91页
     ·仿真结果第91-94页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五章 欠驱动船舶航迹控制器设计第96-122页
   ·引言第96页
   ·欠驱动船舶直线航迹控制第96-103页
     ·直线航迹数学模型第96-98页
     ·船舶直线航迹自抗扰控制器设计第98-101页
     ·仿真结果第101-103页
   ·基于微分同坯变换的船舶直线Backstepping航迹控制第103-107页
     ·Backstepping控制器设计第104-106页
     ·仿真结果第106-107页
   ·基于LOS导航+滑模控制的船舶直线航迹控制第107-115页
     ·Line-Of-Sight导航算法第107-110页
     ·基于LOS的直线航迹滑模控制器设计第110-113页
     ·仿真结果第113-115页
   ·基于LOS导航+Backstepping控制的船舶曲线航迹控制第115-120页
     ·三自由度非线性数学模型第115-116页
     ·基于Backstepping的控制律设计第116-118页
     ·仿真结果第118-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六章 船舶航向、航迹控制系统实现及实验第122-134页
   ·主要功能及技术指标第122-123页
   ·系统总体结构第123-125页
   ·系统的硬件实现第125-126页
   ·系统的软件实现第126-128页
   ·系统联调实验第128-130页
   ·结果分析第130-133页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134-138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34-135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35-136页
   ·应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8页
致谢第148-15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50-152页
发表论文第152-16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物启发的群机器人系统群体搭建机制研究
下一篇: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