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物理论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比较分析(必修模块)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1页
前言第11-17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1-15页
  1. 相关概念界定第11-14页
  2. “一纲多本”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第14页
  3. 比较新课程高中物理国家教科书的必要性第14-15页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 为教科书评价提供依据第15页
  2. 为教科书的选择提供依据第15-16页
 (三) 研究方法第16页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第16-17页
一、教科书与教科书比较概述第17-35页
 (一) 教科书的历史与发展第17-22页
  1. 中国古代的传统教科书第17页
  2. 清末的教科书第17-18页
  3. 民国初期的自编教科书第18-19页
  4. 五四时期的教科书第19页
  5. 建国后教科书的发展历程第19-20页
  6. 物理教科书的历史与发展第20-22页
 (二) 有关教科书比较分析的研究第22-31页
  1. 国外有关教科书比较分析的研究第22-24页
  2. 我国有关教科书比较分析的研究第24-27页
  3. 有关物理教科书比较分析的研究第27-29页
  4. 教科书比较分析的程序与工具第29-31页
 (三) 我国典型的物理教科书纵向比较分析的研究第31-35页
  1. 《高级中学课本(试用)物理第一册》第31-32页
  2. 《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一册(必修)》第32-33页
  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一册》第33页
  4. 小结第33-35页
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比较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5-46页
 (一) “教科书目标”比较分析的指标体系第35-36页
  1. 教科书目标第35页
  2. “教科书目标”比较分析的指标第35-36页
 (二)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比较分析的指标体系第36-41页
  1. 教科书内容第36-39页
  2.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比较分析的指标第39-41页
 (三)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比较分析的指标体系第41-42页
  1.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第41-42页
  2.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比较分析的指标第42页
 (四)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比较分析的指标体系第42-45页
  1.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第42-43页
  2.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比较分析的指标第43-45页
 (五) “教科书使用效果”比较分析的指标体系第45-46页
  1. 教科书的使用效果第45页
  2. “教科书的使用效果”比较分析的指标第45-46页
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比较分析第46-90页
 (一) 教科书目标的比较分析第46-51页
  1. 人教版目标的分析第46-47页
  2. 沪科教版目标的分析第47-48页
  3. 粤教版目标的分析第48-49页
  4. 鲁科技版目标的分析第49-50页
  5. 教科版目标的分析第50-51页
  6. 小结第51页
 (二) 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比较分析第51-75页
  1. 五套教科书知识点选择的分析第51-66页
  2. 五套教科书实验内容与探究内容选择的分析第66-72页
  3. 五套教科书STS内容选择的分析第72-74页
  4. 教科书的习题编制方式分析第74-75页
  5. 小结第75页
 (三) 教科书内容组织的比较分析第75-83页
  1. 五套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体系第75-82页
  2. 五套教科书内容组织体系的比较分析第82-83页
  3. 小结第83页
 (四) 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比较分析第83-90页
  1. 教科书的版面呈现方式第83-86页
  2. 教科书小栏目的呈现方式第86-89页
  3. 小结第89-90页
四、研究结论与不足第90-92页
 (一) 研究的结论第90-91页
 (二) 论文的不足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致谢第96-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7-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模式构建
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