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建设的方法论比较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导论 | 第14-40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6-2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21-26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6-3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五、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36-40页 |
第一章 教学理论释义 | 第40-53页 |
一、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 第40-45页 |
二、教学理论的基本理解 | 第45-53页 |
第二章 教学理论的意识形态化及其批判 | 第53-80页 |
一、意识形态与教学理论 | 第53-58页 |
(一) 意识形态的理解 | 第53-55页 |
(二) 意识形态与教学理论研究 | 第55-58页 |
二、教学理论意识形态化的表征 | 第58-71页 |
(一) 国家“主义”式的方法论 | 第60-65页 |
(二) 政令、政策解读式的研究取向 | 第65-69页 |
(三) 政治化的剪裁标准 | 第69-71页 |
三、教学理论意识形态化的影响 | 第71-80页 |
(一) 推进了教学理论的发展 | 第72-77页 |
(二) 教学理论的“贫瘠” | 第77-78页 |
(三) 教学理论的单一化 | 第78-80页 |
第三章 教学理论的科学化及其影响 | 第80-104页 |
一、教学理论的科学基础 | 第80-85页 |
二、教学理论科学化的表征 | 第85-97页 |
(一) 追求教学效率 | 第86-89页 |
(二) 移植科学方法 | 第89-93页 |
(三) 关注具体教学程序 | 第93-97页 |
三、教学理论科学化的影响 | 第97-104页 |
(一) 教学理论的科学性提升 | 第97-99页 |
(二) 教学理论的操作主义倾向 | 第99-101页 |
(三) 教学理论的价值追求淡化 | 第101-104页 |
第四章 教学理论的经验分析取向及其意义 | 第104-129页 |
一、经验分析的涵义 | 第105-110页 |
二、教学理论经验分析取向的表征 | 第110-121页 |
(一) 注重概念的清晰化 | 第110-114页 |
(二) 强调逻辑分析 | 第114-118页 |
(三) 重视理论批判 | 第118-121页 |
三、教学理论经验分析取向的影响 | 第121-129页 |
(一) 教学理论基本概念的边界相对确定 | 第121-123页 |
(二) 教学理论“形式”与“内容”分离 | 第123-125页 |
(三) 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缺失 | 第125-129页 |
第五章 教学理论的“体系化”追求及其分析 | 第129-153页 |
一、教学理论体系与教学理论的“体系化” | 第129-132页 |
二、教学理论“体系化”追求的表征 | 第132-147页 |
(一) 关注概念的逻辑推演 | 第132-136页 |
(二) 强调演绎、思辨 | 第136-141页 |
(三) 热衷体系构建 | 第141-147页 |
三、教学理论“体系化”追求的影响 | 第147-153页 |
(一) 教学理论概括水平和解释力提高 | 第147-149页 |
(二) 教学理论宏大叙事 | 第149-151页 |
(三) 教学理论自主性受损 | 第151-153页 |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与讨论 | 第153-174页 |
一、发展历程 | 第154-161页 |
二、现状分析 | 第161-166页 |
三、问题讨论 | 第166-174页 |
(一) 教学理论研究热点更迭频繁 | 第166-168页 |
(二) 教学理论研究方式单一 | 第168-170页 |
(三) 教学理论交流“单边化” | 第170-174页 |
第七章 关于我国教学理论建设的方法论思考 | 第174-194页 |
一、强化问题意识 | 第174-177页 |
二、追求理论的自主性 | 第177-186页 |
三、倡导方法多元 | 第186-189页 |
四、加强理论论证 | 第189-194页 |
结语 为了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 | 第194-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203-204页 |
后记 | 第204-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