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42页 |
1. 情绪与情绪调节概述 | 第12-29页 |
·情绪概述 | 第12-14页 |
·情绪及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情绪理论 | 第14页 |
·情绪研究取向 | 第14页 |
·情绪调节概述 | 第14-20页 |
·情绪调节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情绪调节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8-20页 |
·情绪调节理论 | 第20-25页 |
·早期情绪调节理论 | 第20-23页 |
·近期情绪调节模型 | 第23-25页 |
·情绪及情绪调节的测量指标 | 第25-29页 |
·主观体验 | 第26页 |
·行为表达 | 第26-27页 |
·生理反应 | 第27-29页 |
2. 情绪调节策略 | 第29-42页 |
·情绪调节策略及相关概念 | 第29-30页 |
·情绪调节策略相关理论研究的回顾 | 第30-31页 |
·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理论及防御机制 | 第30页 |
·Lazarus应对理论 | 第30-31页 |
·Gross情绪调节策略理论 | 第31页 |
·情绪调节策略结构及其特点的回顾 | 第31-36页 |
·国外情绪调节策略结构及特点研究 | 第31-34页 |
·我国情绪调节策略结构及特点研究 | 第34-36页 |
·情绪调节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的回顾 | 第36-39页 |
·研究方法分析 | 第39-42页 |
·访谈法 | 第40页 |
·问卷法 | 第40页 |
·日记法 | 第40-41页 |
·实验法 | 第41-42页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 | 第42-47页 |
1.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42-43页 |
·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有待进一步研究 | 第42页 |
·大学生群体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有待进一步深化 | 第42-43页 |
·实验室研究中具体情绪的诱发材料及其效果需要进一步标准化 | 第43页 |
2. 研究总体思路 | 第43-44页 |
3. 研究问题与假设 | 第44-45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 | 第45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 | 第45页 |
·两种主要情绪调节策略的有效性 | 第45页 |
4. 研究意义 | 第45-47页 |
·理论意义 | 第45-46页 |
·实践意义 | 第46-47页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47-90页 |
研究一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 | 第47-6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7-51页 |
·研究被试 | 第47-48页 |
·研究工具 | 第48页 |
·研究程序 | 第48-51页 |
·编制问卷 | 第48-50页 |
·问卷预测 | 第50-51页 |
·问卷正式施测 | 第51页 |
·数据分析及统计处理 | 第51页 |
3. 结果分析 | 第51-61页 |
·预测结果 | 第51-53页 |
·预测问卷信度 | 第51页 |
·预测问卷效度 | 第51-52页 |
·预测问卷正式题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正式施测结果 | 第53-54页 |
·问卷的信度 | 第53页 |
·问卷的效度 | 第53-54页 |
·正式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 第54-58页 |
·正式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 第58-61页 |
4. 讨论 | 第61-64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第61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 | 第61-64页 |
·大学生愤怒和悲伤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 | 第61-63页 |
·大学生快乐情绪调节策略结构 | 第63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结构与以往研究的异同 | 第63-64页 |
5. 小结 | 第64-65页 |
研究二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 | 第65-7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6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65页 |
·研究被试 | 第65页 |
·研究工具 | 第65页 |
·研究程序 | 第65页 |
·问卷施测 | 第65页 |
·数据分析 | 第65页 |
3. 结果分析 | 第65-70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使用次序比较 | 第65-67页 |
·大学生愤怒情绪调节策略使用比较 | 第65-66页 |
·大学生悲伤情绪调节策略使用比较 | 第66页 |
·大学生快乐情绪调节策略使用比较 | 第66-67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性别差异 | 第67-70页 |
·大学生愤怒情绪调节策略性别差异 | 第67-68页 |
·大学生悲伤情绪调节策略性别差异 | 第68-69页 |
·大学生快乐情绪调节策略性别差异 | 第69-70页 |
4. 讨论 | 第70-73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次序特点 | 第70-71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特点 | 第71-73页 |
·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特点 | 第71-72页 |
·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特点 | 第72-73页 |
5. 小结 | 第73-74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次序差异 | 第73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差异 | 第73-74页 |
研究三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 第74-9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7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74-80页 |
·被试 | 第74页 |
·研究工具 | 第74-77页 |
·实验仪器 | 第74页 |
·情绪体验主观报告表 | 第74页 |
·情绪诱发材料 | 第74-77页 |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77-79页 |
·实验设计 | 第77页 |
·实验程序 | 第77-79页 |
·情绪反应测量及数据收集 | 第79-80页 |
·情绪主观体验报告表 | 第79页 |
·生理反应 | 第79-80页 |
·数据收集 | 第80页 |
3. 结果分析 | 第80-87页 |
·随机分组的等组检验 | 第80-82页 |
·情绪体验自我报告 | 第80-82页 |
·情绪诱发生理指标 | 第82页 |
·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主观体验差异 | 第82-86页 |
·愤怒情绪下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主观体验 | 第82-83页 |
·悲伤情绪下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主观体验 | 第83-84页 |
·快乐情绪下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主观体验 | 第84-86页 |
·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下的生理反应差异 | 第86-87页 |
4. 讨论 | 第87-89页 |
·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下愤怒、悲伤和快乐情绪的主观体验变化 | 第87-88页 |
·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下愤怒、悲伤和快乐情绪的生理反应变化 | 第88-89页 |
5.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第90-101页 |
1.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 | 第90-93页 |
·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结构之间的关系 | 第90-91页 |
·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结构之间的关系 | 第91-92页 |
·大学生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结构之间的差异 | 第92-93页 |
2.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 | 第93-95页 |
·大学生对不同情绪所使用的策略存在差异 | 第93-94页 |
·大学生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性别差异 | 第94-95页 |
3.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有效性 | 第95-97页 |
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97-98页 |
5. 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的教育建议 | 第98-99页 |
·选择良好的情绪调节策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 第98-99页 |
·使用恰当的情绪调节策略促进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协调 | 第99页 |
6.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99-101页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
附录 | 第111-119页 |
附录1: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开放式问卷 | 第111-112页 |
附录2: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访谈提纲 | 第112-113页 |
附录3: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评定问卷(第二版样题) | 第113-114页 |
附录4:大学生愤怒情绪调节策略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路径图 | 第114-115页 |
附录5:大学生悲伤情绪调节策略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路径图 | 第115-116页 |
附录6:大学生快乐情绪调节策略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路径图 | 第116-117页 |
附录7:情绪体验报告单 | 第117-118页 |
附录8:实验视频片断截取样图 | 第118-119页 |
后记 | 第119-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