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工程理论构建酵母菌株提高乙醇产量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乙醇生产及其与甘油的代谢特点 | 第10-15页 |
·国内外乙醇工业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乙醇及甘油的代谢特点 | 第13-15页 |
·乙醇及甘油代谢机理 | 第13页 |
·甘油的代谢调控功能 | 第13-15页 |
·氨代谢对甘油合成的影响 | 第15页 |
·本实验研究各基因的主要功能特点 | 第15-20页 |
·FPS1 的主要功能 | 第15-16页 |
·GPD1 和GPD2 的主要功能 | 第16-17页 |
·GLT1 的主要功能 | 第17-19页 |
·SYM1 的主要功能 | 第19-20页 |
·代谢工程应用于乙醇工业的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基元模式分析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 第22-24页 |
·代谢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 第24-26页 |
·本文的立题背景、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48页 |
·实验材料 | 第28-38页 |
·质粒、菌株和引物 | 第28-31页 |
·质粒 | 第28页 |
·菌株 | 第28-30页 |
·引物 | 第30-31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1-33页 |
·培养基 | 第33-34页 |
·主要溶液 | 第34-35页 |
·实验发酵液 | 第35-36页 |
·发酵实验 | 第36-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8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38页 |
·质粒的提取(CTAB 法) | 第38-39页 |
·酵母染色体DNA 的快速分离 | 第39页 |
·酵母细胞的转化 | 第39-40页 |
·PCR 扩增反应 | 第40页 |
·DNA 的限制酶消化 | 第40-41页 |
·DNA 的连接反应 | 第41页 |
·电泳法检测 DNA 凝胶的制备 | 第41-42页 |
·DNA 片段的回收纯化 | 第42页 |
·一步基因置换法缺失目的基因 | 第42-44页 |
·两步基因置换法过量表达目的基因 | 第44-45页 |
·不同交配型酵母细胞之间的杂交 | 第45-46页 |
·产孢及四分体孢子拆分 | 第46-47页 |
·酵母交配型的验证 | 第47-48页 |
第三章 代谢途径修饰策略的提出 | 第48-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实验策略 | 第48-49页 |
·酵母代谢途径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突变株修饰策略的提出 | 第49页 |
·基元模式分析 | 第49-55页 |
·潜在的生长表型 | 第50页 |
·途径产量的计算 | 第50-54页 |
·氧化还原平衡的调节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高产乙醇工程菌株的发酵特点 | 第56-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70页 |
·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56-63页 |
·菌株生长特性比较 | 第63-68页 |
·菌株OD 值 | 第63-64页 |
·底物的消耗和pH 变化 | 第64-65页 |
·代谢产物的生成 | 第65-68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高产乙醇工程菌株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71-7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8页 |
·实验方法 | 第71-73页 |
·代谢通量模型的建立 | 第71页 |
·拟稳态方程组的求解 | 第71-73页 |
·KAM-14 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73-76页 |
·KAM-15 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耐高温、耐乙醇基因 SYM1 的特性研究 | 第79-9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9-92页 |
·实验方法 | 第79-83页 |
·sym1Δ菌株的构建 | 第79-82页 |
·SYM1 基因过量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82-83页 |
·SYM1 基因可逆生长菌株的构建 | 第83页 |
·sym1Δ菌株的生长表型特点 | 第83-88页 |
·SYM1 基因可逆生长菌株的表型特点 | 第88-92页 |
·过量表达基因 SYM1 的 W303 生长特点 | 第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4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94页 |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2页 |
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2-103页 |
附录 | 第103-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