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对京沪高速铁路(北京—济南段)影响分析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国内外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 ·在沉降原因与机理分析方面 | 第11-13页 |
| ·在地面沉降检测技术方法方面 | 第13-15页 |
| ·地面沉降模拟与预测方面 | 第15-16页 |
| ·地面沉降预防与控制方面 | 第16-17页 |
| ·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工程的影响方面 | 第17-18页 |
| ·讨论 | 第18-19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地面沉降的成因以及特征分析 | 第21-29页 |
| ·地面沉降的成因 | 第21-23页 |
| ·自然原因 | 第21-22页 |
| ·人为原因 | 第22-23页 |
| ·地面沉降的特征 | 第23-25页 |
| ·地面沉降分布范围广 | 第24页 |
| ·地面沉降涉及的深度较大 | 第24-25页 |
| ·地面沉降发展的阶段性及不均匀性 | 第25页 |
| ·浅层地下水开采会加剧局部不均匀沉降 | 第25-29页 |
| 第三章 研究地段地面沉降概况 | 第29-42页 |
| ·该地区地面沉降情况综述 | 第29-30页 |
| ·该地区地面沉降机理 | 第30-31页 |
| ·开采量大于补给量以及可压缩性土层的存在 | 第30页 |
| ·深层含水层导致的沉降量大于浅层含水层 | 第30-31页 |
| ·该地区地面沉降特点 | 第31-32页 |
| ·该地区沉降严重区域分析 | 第32-41页 |
| ·廊坊地区 | 第32-36页 |
| ·天津地区 | 第36-39页 |
| ·沧州地区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的影响 | 第42-58页 |
| ·地面沉降对线路坡度的影响 | 第42-45页 |
| ·沉降预测 | 第42-44页 |
| ·计算分析 | 第44-45页 |
| ·地面沉降对线路中工程结构的影响 | 第45-53页 |
| ·地面沉降对桥梁结构影响的定性分析 | 第45-50页 |
| ·工程结构应满足的要求 | 第50-52页 |
| ·验算 | 第52-53页 |
| ·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的其他影响 | 第53-55页 |
| ·探讨高速铁路的运营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 第55-58页 |
| 第五章 可采取的防治措施与对策 | 第58-60页 |
| ·控制地下水开采 | 第58页 |
| ·合理选线 | 第58页 |
| ·工程适应性措施 | 第58-59页 |
| ·采取合理的线路坡度 | 第58-59页 |
| ·采用适当的桥梁结构 | 第59页 |
| ·采用可调高支座 | 第59页 |
| ·适当采用有砟轨道 | 第59页 |
| ·加强地面沉降系统监测及灾害预警预报研究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