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骙《文则》修辞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陈骙的生平与著作 | 第13-16页 |
(一) 陈骙的生平 | 第13-14页 |
(二) 陈骙的著作 | 第14-16页 |
二、《文则》的写作动机 | 第16-19页 |
(一) 读书不如写书 | 第16-17页 |
(二) 推崇宣扬古文轨范 | 第17-18页 |
(三) 参阅古文的向导 | 第18-19页 |
三、《文则》修辞论之消极修辞 | 第19-27页 |
(一) 恰当适宜 | 第19-20页 |
(二) 通俗平易 | 第20-23页 |
(三) 清楚明确 | 第23-27页 |
四、《文则》修辞论之积极修辞——辞格 | 第27-45页 |
(一) 比喻 | 第27-34页 |
(二) 引用 | 第34-37页 |
(三) 层递 | 第37-39页 |
(四) 对偶 | 第39-40页 |
(五) 答问 | 第40-41页 |
(六) 倒语 | 第41-43页 |
(七) 交错 | 第43-45页 |
五、《文则》修辞论之语法修辞、篇章修辞 | 第45-56页 |
(一) 《文则》论助词 | 第45-47页 |
(二) 《文则》论句法 | 第47-49页 |
(三) 《文则》论“数人行事”的体例 | 第49-50页 |
(四) 《文则》论章法 | 第50-56页 |
六、《文则》之风格论 | 第56-61页 |
(一) 风格的定义 | 第56-57页 |
(二) 《文则》之风格论 | 第57-61页 |
结论 | 第61-65页 |
(一) 《文则》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 | 第61-62页 |
(二) 《文则》对后世修辞学的影响 | 第62-63页 |
(三) 《文则》的局限性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