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5-24页 |
第一节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概念及特征 | 第15-17页 |
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概念 | 第15页 |
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特征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我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由来与发展 | 第17-18页 |
一、自发探索阶段(1995-2004 年) | 第17页 |
二、全面试验阶段(2005-2007 年) | 第17-18页 |
三、国家行动阶段(2008-现在) | 第18页 |
第三节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有关理论 | 第18-20页 |
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19页 |
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19-20页 |
第四节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现实意义 | 第20-24页 |
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 | 第20-21页 |
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 | 第21页 |
三、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优化党政干部来源结构 | 第21-22页 |
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开辟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 第22页 |
五、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余姚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践 | 第24-32页 |
第一节 余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概况 | 第24-26页 |
一、素质结构情况 | 第24-25页 |
二、岗位及任职情况 | 第25页 |
三、人员流动情况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余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做法 | 第26-28页 |
一、抓鼓励引导 | 第26页 |
二、抓规范操作 | 第26-27页 |
三、抓综合激励 | 第27-28页 |
四、抓全面培养 | 第28页 |
第三节 余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成效 | 第28-30页 |
一、促进了村、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 第29页 |
二、改变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 | 第29页 |
三、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储备了人才 | 第29页 |
四、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关系 | 第29-30页 |
第四节 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体会和收获 | 第30-32页 |
一、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 第30页 |
二、经受了农村磨练,提高了自身素质 | 第30页 |
三、积累了实践经验,找到了事业舞台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2-37页 |
第一节 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一、大学生村干部的角色没有实现合法化 | 第32-33页 |
二、对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还不够到位 | 第33页 |
三、薪酬设置尚欠科学合理 | 第33-34页 |
四、大学生村干部的职业发展前景不够确定 | 第34页 |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一、思想认识问题 | 第34-35页 |
二、工作深入问题 | 第35-36页 |
三、能力提高问题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若干策略建议 | 第37-44页 |
第一节 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选聘工作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一、坚持服务发展原则 | 第37页 |
二、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第37页 |
三、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完善选聘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38-44页 |
一、控制规模,保证质量,建立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 | 第38-39页 |
二、培训帮带,分类培育,建立长效的培养使用机制 | 第39-40页 |
三、正确导向,合理薪酬,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 | 第40-41页 |
四、明确职责,强化考核,建立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 | 第41页 |
五、加强探索,畅通渠道,建立人员“流得动”的机制 | 第41-42页 |
六、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 | 第42页 |
七、大学生村干部要端正心态,摆正位置,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