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仙谱系的建构初探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导论 | 第9-13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三、预期目标 | 第12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道教神仙概述 | 第13-26页 |
| 第一节 何谓"神仙"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神仙的特征 | 第14-17页 |
| 一、长生不死 | 第15-16页 |
| 二、神通变化 | 第16-17页 |
| 第三节 神仙的分类 | 第17-21页 |
| 一、按照性质分类 | 第17-20页 |
| 二、按照等级分类 | 第20-21页 |
| 第四节 道教的神仙世界 | 第21-24页 |
| 一、三十六天 | 第22-23页 |
| 二、洞天福地 | 第23-24页 |
| 第五节 道教的造神依据和原则 | 第24-26页 |
| 一、道教造神的教理依据——"道"与"气" | 第24-26页 |
| 二、道教造神的原则——"化" | 第26页 |
| 第二章 道教神仙谱系的渊源 | 第26-40页 |
| 第一节 原始崇拜中的神仙 | 第27-32页 |
| 一、自然崇拜中的神灵 | 第27-30页 |
| 二、鬼魂崇拜中的神灵 | 第30-32页 |
| 第二节 战国以来的神仙信仰与神话传说中的神仙 | 第32-36页 |
| 一、战国以来的神仙信仰 | 第32-35页 |
| 二、神话传说中的神仙 | 第35-36页 |
| 第三节 先秦哲学中的神仙思想 | 第36-39页 |
| 一、庄子的神仙思想 | 第36-37页 |
| 二、墨子的鬼神思想 | 第37-39页 |
| 第四节 谶纬神学中的神仙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道教神仙谱系的建构 | 第40-61页 |
| 第一节 早期道教的神仙谱系 | 第40-47页 |
| 一、早期道教经典中的神仙谱系 | 第40-42页 |
| 二、早期道教派别的神仙谱系 | 第42-47页 |
| 第二节 《真灵位业图》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整理 | 第47-53页 |
| 一、《真灵位业图》神仙等级的划分标准 | 第47-48页 |
| 二、《真灵位业图》的神仙谱系 | 第48-50页 |
| 三、《真灵位业图》的特点 | 第50-52页 |
| 四、《真灵位业图》的重要价值 | 第52-53页 |
|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道教神仙谱系的变迁 | 第53-57页 |
| 一、三清尊神地位的确立 | 第54-56页 |
| 二、道教神仙谱系的继续编定 | 第56-57页 |
| 第四节 宋代道教神仙谱系的定型 | 第57-61页 |
| 一、"四御天帝"的确立 | 第57-59页 |
| 二、两宋时期的道教神仙谱系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6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