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5-20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简介和结构安排 | 第16-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0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0-53页 |
·燃料油中硫的种类 | 第20-21页 |
·燃料油清洁度的划分 | 第21-22页 |
·油品中含硫烃类的反应特点 | 第22页 |
·脱硫技术简介 | 第22-33页 |
·脱硫工艺 | 第23-28页 |
·加氢脱硫工艺 | 第23-24页 |
·非加氢脱硫技术 | 第24-28页 |
·加氢脱硫催化剂综述 | 第28-29页 |
·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发展历程 | 第28页 |
·国内外已工业化的典型的加氢脱硫催化剂 | 第28-29页 |
·加氢脱硫催化剂制备方法和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TiO_2载体 | 第30-32页 |
·MgO载体 | 第32页 |
·分子筛材料 | 第32-33页 |
·其他载体 | 第33页 |
·加氢脱硫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 第33-39页 |
·加氢脱硫反应路径 | 第33-35页 |
·加氢脱硫反应机理模型 | 第35-39页 |
·Co-Mo-S模型 | 第36-37页 |
·Rim-edge模型 | 第37-38页 |
·Remote control模型 | 第38-39页 |
·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39-42页 |
·简单的HDS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39-40页 |
·幂函数型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40页 |
·L-H动力学模型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3页 |
第3章 催化剂的活性考评和表征技术 | 第53-59页 |
·实验装置和流程 | 第53-54页 |
·实验原料 | 第54-55页 |
·加氢脱硫反应的建立 | 第55-56页 |
·催化剂的装填 | 第55页 |
·氧化态催化剂的预硫化 | 第55-56页 |
·反应条件及实验步骤 | 第56页 |
·硫化物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6-57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56页 |
·硫化物的定性 | 第56-57页 |
·硫化物的定量 | 第57页 |
·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的计算方法 | 第57-58页 |
·催化剂表征技术 | 第58-59页 |
·X射线衍射(XRD) | 第58页 |
·N_2物理吸附法 | 第58页 |
·激光拉曼光谱(LRS) | 第58页 |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 | 第58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58页 |
·红外光谱(FT-IR) | 第58-59页 |
第4章 尿素矩阵燃烧法Co-Mo/Al_2O_3(Ti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59-81页 |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59-60页 |
·载体的制备 | 第59-60页 |
·Co-Mo/Al_2O_3(Ti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60页 |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及讨论 | 第60-71页 |
·X射线衍射(XRD) | 第60-61页 |
·N_2物理吸附法 | 第61-64页 |
·激光拉曼光谱(LRS) | 第64-65页 |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 | 第65-68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68-71页 |
·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的比较 | 第71页 |
·载体对催化剂HDS活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Co/Mo摩尔比对催化剂HDS活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HDS活性的影响 | 第73-75页 |
·液时空速(LHSV)对催化剂HDS活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HDS活性的影响 | 第74-75页 |
·尿素矩阵燃烧法制备催化剂过程尿素控制作用的推测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第5章 尿素螯合剂法Co-Mo/Al_2O_3-Ti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81-88页 |
·实验部分 | 第81-82页 |
·载体的制备 | 第81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81-82页 |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82-85页 |
·N_2物理吸附法 | 第82-83页 |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 | 第83-84页 |
·红外光谱(FT-IR)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8页 |
第6章 尿素螯合剂法Co-Mo/Al_2O_3-MgO催化剂的制备 | 第88-100页 |
·实验部分 | 第88-90页 |
·Al_2O_3-MgO载体的制备 | 第88-89页 |
·Co-Mo/Al_2O_3(MgO)催化剂的制备 | 第89-90页 |
·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90-95页 |
·N_2物理吸附法 | 第90-92页 |
·激光拉曼光谱(LRS) | 第92-94页 |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 | 第94-95页 |
·程序升温还原(TPR) | 第95页 |
·Co-Mo/Al_2O_3-MgO催化剂活性影响因素的考评 | 第95-97页 |
·MgO添加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95-96页 |
·H_2/HC比对Co-Mo/Al_2O_3-MgO-0.8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96页 |
·反应压力对Co-Mo/Al_2O_3-MgO-0.8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96-97页 |
·尿素螯合剂法所制Co-Mo/Al_2O_3-TiO_2与Co-Mo/Al_2O_3-MgO催化剂的对比研究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0页 |
第7章 Co-Mo/Al_2O_3-TiO_2(UMxC)催化剂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100-118页 |
·动力学实验流程 | 第100页 |
·实验设备 | 第100-101页 |
·实验前准备 | 第101-103页 |
·硫化物的定量 | 第101-102页 |
·催化剂预处理 | 第102页 |
·内扩散影响的消除 | 第102-103页 |
·实验条件 | 第103页 |
·实验数据 | 第103-104页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04-106页 |
·参数估值 | 第106-113页 |
·物料衡算 | 第106-108页 |
·计算方法 | 第108-111页 |
·目标函数 | 第111-112页 |
·估值结果 | 第112-113页 |
·动力学模型的检验 | 第11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本章符号说明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8页 |
第8章 总论 | 第118-122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8-120页 |
·尿素矩阵燃烧法制备的Co-Mo/Al_2O_3(TiO_2)催化剂 | 第118-119页 |
·尿素螯合剂法制备的Co-Mo/Al_2O_3-TiO_2催化剂 | 第119页 |
·尿素螯合剂法制备的Co-Mo/Al_2O_3-MgO催化剂 | 第119页 |
·Co-Mo/Al_2O_3-TiO_2(UMxC)催化剂的反应动力力学研究 | 第119-120页 |
·创新点 | 第120页 |
·关于深度HDS催化剂的展望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作者在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23页 |